[发明专利]切削镶刀、切削工具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7312.7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0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寺千绘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B27/22 | 分类号: | B23B27/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削 工具 加工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削镶刀、切削工具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在切削加工等中所使用的切削工具,使用了在刀夹上安装有切削镶刀的不重磨式的切削工具。这种切削工具所使用的切削镶刀通常采用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侧面,且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一方与侧面的交线部形成有切削刃的结构。通过使该切削刃与旋转的被切削件接触,从而能够切削被切削件。
作为切削镶刀,提出了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削刀片那样,将与被切削件的切屑抵接的突起设置于上表面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削镶刀中,通过使被切削件的切屑与第一突起(第一隆起)、以及从第一突起延伸的一对第二突起(第二隆起)抵接而能够使切屑弯曲。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削镶刀中,在切入量较大时切屑与第二突起接触,但在切入量较小时切屑不会与第二突起接触。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切削镶刀中,虽然考虑了切入量的变化,但未考虑进给量的变化。
在切入量较小、且进给量较大的情况下,切屑容易从顶角的二等分线向倾斜的方向流动。因此,为了在低切入高进给加工时易于使切屑弯曲,,因此,要求第二突起的倾斜较大。然而,当增大第二突起的倾斜时,会产生在高进给加工时第二突起的耐久性降低、或切屑容易堵塞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82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基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切削镶刀是多边板形状,且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侧面,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侧面的交线部形成有切削刃。所述上表面具有:主部,其具有平坦的上端面且为凸形状;第一突出部,其从该主部朝向所述上表面的角部突出;第二突出部,其从该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角部突出;一对第三突出部,这一对第三突出部以在它们之间夹设该第二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分别从所述第一突出部朝向所述上表面的周缘突出。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角部的二等分线上的部分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表面是凹曲面状的倾斜面,并且所述第二突出部的表面是平面状的倾斜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削镶刀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切削镶刀的俯视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切削镶刀中的区域A放大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切削镶刀中的区域B进一步放大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将图2所示的切削镶刀中的区域C放大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切削镶刀中的区域D进一步放大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将图1所示的切削镶刀的Y1-Y1剖面中的包括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区域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将图5所示的切削镶刀的Y2-Y2剖面中的包括第三突出部的区域放大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方法的工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方法的工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方法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切削镶刀>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切削镶刀1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所参照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而仅简略化地图示了实施方式的结构部件中的为了说明本发明所必需的主要部件。因此,本发明的切削镶刀1可以具备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各图中未示出的任意的结构部件。另外,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并不是忠实地表现实际的结构部件的尺寸以及各部件的尺寸比例等的尺寸。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削镶刀1具备在俯视观察时的形状是四边形状,更具体而言是菱形状的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另外,在上表面3和下表面5之间具备与这些面分别连接的4个侧面7。上表面3和下表面5在俯视观察时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位于上表面3和下表面5之间的4个侧面7分别与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垂直地形成。
通过这些上表面3、下表面5以及侧面7,使得切削镶刀1构成为多边板状、具体而言是四边板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切削镶刀1中,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在形成四边形的各个边交叉的角部25处具有圆弧形状的拐角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7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