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息处理装置、服务提供系统、服务提供方法和程序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04193.1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8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大前浩司;佐近康隆;堀清敬;高木一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G06F21/60 | 分类号: | G06F21/60;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吕俊刚;刘久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息处理 装置 服务 提供 系统 方法 程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用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服务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经由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中,已经使用了各种技术来确保发送和/或接收的数据的隐密性以及用户验证的安全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使用诸如用户ID的验证信息执行验证之后,客户终端将加密数据发送给服务器装置,并且服务器装置存储该加密数据。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将唯一的应用ID分配给分发给客户终端的应用中的每一个,能够使用应用ID来验证应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1-27917A
专利文献2:JP2010-79795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使用上述专利文献等等中的一个中公开的系统的服务提供方是医疗服务提供商等等的情况下,由系统处理的用户的数据(下面称为用户数据)可以包括姓名和年龄以及诸如关于人体(健康状态)等等的信息的大量个人信息。因此,重要的是,保持这样的数据的隐密性。因此,在用户数据能够由包括服务提供方的第三人访问的情况下,不想要的是,数据与识别用户的任何其它数据链接,以便于保护个人信息。此外,在这样的系统中,应该以规则的间隔来执行在系统中的存储装置中存储数据的备份。然而,必须避免诸如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到第三方的泄漏的事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服务提供方在基于用户数据提供服务时以及当将用户数据存储在除了属于用户的信息处理装置之外的装置中时唯一地识别接收服务的用户,以防止链接到用户的用户数据的内容被识别(即使在用户数据泄漏的情况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用户数据获得部,其获得与用户关联的用户数据,用户数据不包括识别用户个人的信息;用户标识符获得部,其获得唯一地分配给用户的用户标识符;应用标识符获得部,其获得应用标识符,该应用标识符识别指示用于基于用户数据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的应用程序,应用标识符被分配给应用程序使得在每个信息处理装置中执行的每个应用程序由应用标识符唯一地识别;第一处理部,发送在应用程序被执行时由用户数据获得部获得的用户数据并且将分配给在信息处理装置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应用标识符发送给基于用户数据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第一服务器装置,从第一服务器装置接收与该服务关联的服务信息,并且输出该服务信息;以及第二处理部,其将已加密的用户数据和由用户标识符获得部获得的用户标识符发送给第二服务器装置,该第二服务器装置将已加密的用户数据与用户标识符关联地存储。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处理部通过向第二服务器装置通知用户标识符来将针对已加密的用户数据的请求发送给第二服务器装置,接收响应于该请求从第二服务器装置发送的已加密的用户数据,并且对接收到的已加密的用户数据进行解密。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当由一个或多个第一服务器装置提供多个服务时,所述第一处理部在与提供各个所述服务的第一服务器装置之间,进行下述用户数据和应用标识符的发送,以及与该服务相关的所述服务信息的接收,其中该用户数据是在执行指示用于接受该服务的过程的应用程序时取得的所述用户数据,该应用标识符是针对该应用程序分配给本装置的所述应用标识符;并且第二处理部对在执行用于提供多个服务中的每一个的多个应用程序中的每一个时由用户数据获得部获得的用户数据中的每一个进行加密,并且将所有已加密的用户数据一起与用户标识符关联地进行发送。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应用程序中的每一个存储在第一服务器装置中,应用标识符获得部利用与超文本标记语言5(HTML5)兼容的网络浏览器从第一服务器装置获得唯一地分配给在信息处理装置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应用标识符,并且第一处理部和第二处理部利用网络浏览器执行与第一服务器装置和第二服务器装置的数据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41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