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雾化器和电子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0815.6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3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秋明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蔡晓红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器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香烟替代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雾化器和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一般利用电池杆内的电池给发热组件供电并产生热量,使雾化器内的烟油雾化产生烟雾,供用户吸食,以供戒烟或替代香烟使用。因此,需要将发热组件的两根电极连接件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以及需要用发热组件的导油绳将储油腔内的烟油导出,以实现发热组件的发热丝将烟油进行雾化。
如图1所示,现有的雾化器包括储油腔100、与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件101和第二电极连接件102,且第一电极连接件101和第二电极连接件102分别与发热丝103的两末端相连,并向发热丝103的两侧分别延伸。具体地,第一电极连接件101焊接在第一电极105上,与第一电极连接件101延伸方向相反的第二电极连接件102点焊在与第二电极106抵接并电连接的固定件107上,从而实现第二电极连接件102与第二电极106的电连接。发热丝103设置在雾化器的烟雾流通通道108内,储油腔100上设有出油口(未标出),发热丝103上套设有穿过出油口后并延伸至储油腔100内的导油绳109,且出油口的位置与发热丝103的位置相对。
上述第一电极连接件101和第二电极连接件102分别与第一电极105和第二电极通过焊接电连接的方式,工艺复杂,造成雾化器内部结构复杂,组装不便;且由导油绳109流向发热丝103处的烟油不能控制,容易造成烟油过量地流向发热丝103处,而发热丝103又不能及时雾化,导致烟油流入烟雾流通通道108内,此外,出油口处的烟油容易渗漏至烟雾流通通道108内,使烟油通过烟雾流通通道108流出,而出现漏油现象,导致吸烟者容易吸食到烟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雾化器发热丝处易漏油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避免发热丝处漏油的雾化器和电子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雾化器,用于与电池杆组合形成电子烟,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油腔、容纳腔、收容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发热组件、以及用于与所述电池杆电连接的电极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的发热丝及用于将烟油输送给所述发热丝的导油绳,所述储油腔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容纳腔内位于所述发热丝与出油口之间设置有用于夹持所述导油绳的夹持座,所述导油绳延伸至所述夹持座的远离所述发热丝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夹持座的侧面设置有供所述导油绳的两端分别穿过的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槽壁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共同抵持在所述导油绳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发热丝的端部分别连接并电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电极连接件和第二电极连接件,所述夹持座固定在所述电极组件上,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和/或第二电极连接件通过夹持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夹持座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相互电性绝缘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夹持座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远离所述发热丝的一端夹持在所述夹持座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从而实现第一电极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夹持座包括筒状的本体及在所述本体的一端扩径形成的凸台,所述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开设有插接孔,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套装在所述插接孔内,所述凸台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抵接并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共同夹持所述导油绳。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容纳腔的腔壁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夹持在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夹持座之间从而实现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夹持座外并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为中空的圆筒状,所述固定件的内壁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固定件的内壁为所述容纳腔的腔壁,所述第一电极和夹持座由内到外依次套设在所述固定件内。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雾化器中,所述导油绳呈U型,所述导油绳包括用于供所述发热丝缠绕的直线段及沿所述直线段的端部向同侧延伸的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分别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秋明,未经刘秋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0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发光警示的服装
- 下一篇:一种快速拆卸模块化的折板机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