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法乙炔生产系统中置换气体的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8986.5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邓敏;颜华;尹健;刘静;罗小芳;全小辉;常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H21/00 | 分类号: | C10H21/00;C10H21/08 |
代理公司: |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51219 | 代理人: | 魏常巍;温黎娟 |
地址: | 644004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乙炔 生产 系统 置换 气体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湿法乙炔生产系统中置换气体的回收装置,属于化工装置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湿法乙炔生产系统的加料过程中,在电石进入反应器4反应时,为了确保电石加料过程的安全,在从加料漏斗1往上贮斗2加料前,需要对上贮斗2进行充氮气置换上贮斗2往下贮斗3加料过程中从下贮斗3窜入上贮斗2中的乙炔气,置换出的乙炔气体通过排空管直接排入空气中。
但是这样处理置换气体存在以下问题:
1、置换排出的气体中含有乙炔气未进行回收利用,增大了聚氯乙烯生产成本。
2、若遇雷雨天气,因置换过程中有乙炔气排出,雷电火花可能将排空管点燃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3、置换出的乙炔气排入空气中,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影响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湿法乙炔生产系统中置换气体的回收装置,它将置换气体中的乙炔气回收利用,减轻了化工生产的环境污染,不仅节能降耗,而且降低了生产中原料电石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湿法乙炔生产系统中置换气体的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水封罐、回收真空泵、水分离器、在线含氧分析仪和缓冲罐,回收水封罐进口与上贮斗出口通过管道密闭连接,回收水封罐出口与回收真空泵连接,回收真空泵连接水分离器,水分离器出口连接排空管道、进罐管道和含氧分析管道,进罐管道上设置缓冲罐和流量计,含氧分析管道上设置仪器冷却器和在线含氧分析仪。
作为优选,所述水分离器出口连接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与回收真空泵连接,可以实现乙炔气体的多次水分分离,提高乙炔气体的干燥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回收装置,不再将置换乙炔气体排空,而是将其收集回收利用起来,这样做具有以下优点:
1、消除安全隐患
增设了本实用新型回收装置后,置换过程中的乙炔气进行了回收利用而未通过排空管排入空气中,因无可燃物乙炔气,即使遇雷雨天气,排空管已不会发生燃烧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安全。
2、减轻环境污染
置换过程中的乙炔气不再直接排入空气中,减轻了化工生产的环境污染,达到了清洁生产的目的。
3、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
PVC年产量按40万吨计算,湿法上贮斗容积为5.3m??,加料每斗电石按3.5吨计算,上贮斗排空压力按10KPa计算,则全年可回收乙炔气量为400000×1.4÷3.5×5.3÷10=84800Nm??;电石发气量按280L/kg计算,全年可节约电石用量为84800÷280=302.86吨。
电石采购价按3500元/吨计算,节约电石消耗成本:302.86×3500=106万元;设备运行能耗费用:3×0.5×8000×0.8=0.96万元(真空泵3kw,全年生产运行时间按8000小时计算);设备维修折旧费:20×0.15=3万元(设备总投资20万元,设备折旧和使用维护费用率按0.15计算)。
年利润为106-0.96-3=102.04万元。
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回收利用了乙炔气体,降低了化工生产行业的电石生产能耗,而且降低了电石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1、加料漏斗;2、上贮斗;3、下贮斗;4、反应器;5、回收水封罐;6、7:回收真空泵;8、水分离器;9、仪器冷却器;10、缓冲罐;11、12、13:程控阀;14、在线含氧分析仪;15、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限定在以下实施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未经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89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