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重轮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8544.0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5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兵;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6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重轮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锻造模具领域,涉及支重轮模具。
背景技术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在机械设备中负载高、工作条件较差的重要零件,除形状较简单的可用轧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采用锻造工艺加工得到。
支重轮是挖掘机或者推土机中与履带配合的一种轮子,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着工程机械的整机重量,驱动履带随着轮子前进,为了保证支重轮具有足够的强度,一般通过精锻的方式加工支重轮。在支重轮锻造工艺中,模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支重轮的加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支重轮模具,降低模具的生产成本,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支重轮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上模上分体模和上模下分体模,所述上模上分体模内形成有供所述上模下分体模镶入的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和位于所述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上方的上螺栓孔;所述上模下分体模的上部形成有可镶入所述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的镶入部,下部形成冲头部,上部中间形成有与所述上螺栓孔配合的下螺栓孔;所述上模上分体模和所述上模下分体模的同心度小于等于0.1毫米。
优选的,所述下模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下模上分体模和下模下分体模,所述下模上分体模内形成有第一支重轮模腔和位于所述第一支重轮模腔下方的供所述下模下分体模镶入的下模下分体模腔,所述下模下分体模内形成有第二支重轮模腔。
优选的,所述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和所述镶入部无缝配合。
优选的,所述上模上分体模和所述上模下分体模通过所述上螺栓孔和所述下螺栓孔采用螺栓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模上分体模的顶部外周沿形成有定位部。
优选的,所述下模下分体模的底部外周沿和所述下模上分体模的底部配合形成有定位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重轮模腔和所述第二支重轮模腔配合形成所述支重轮的下模腔。
优选的,所述下模下分体模内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二支重轮模腔下方的顶出腔。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上模上分体模和上模下分体模,上模下分体模的冲头部断裂后,可将上模下分体模拆下,换上新的上模下分体模,简便快捷。上模上分体模和上模下分体模的同心度小于等于0.1毫米,保证上模上分体模和上模下分体模的精确配合,提高模具的精确度,保证加工质量。
支重轮模具的下模组装方便,具有与现有的支重轮下模相同的功能,且生产该下模所用的模具毛坯重量轻,锻打方便,同时加工余量相对于现有的模具毛坯减少很多,且加工时间更短,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上模的分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上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模的分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支重轮模具,包括上模10和下模20,如图1和图2所示,上模10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上模上分体模11和上模下分体模12,上模上分体模11内形成有供上模下分体模12镶入的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111和位于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111上方的上螺栓孔112;上模下分体模12的上部形成有可镶入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111的镶入部121,下部形成冲头部122,上部中间形成有与上螺栓孔112配合的下螺栓孔123;上模上分体模11和上模下分体模12的同心度小于等于0.1毫米。上模下分体模镶入槽111和镶入部121无缝配合。上模上分体模11和上模下分体模12通过上螺栓孔112和下螺栓孔123采用螺栓可拆卸式连接。上模上分体模11的顶部外周沿形成有定位部113。
如图3和图4所示,下模20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下模上分体模21和下模下分体模22,下模上分体模21内形成有第一支重轮模腔211和位于第一支重轮模腔211下方的供下模下分体模21镶入的下模下分体模腔212,下模下分体模22内形成有第二支重轮模腔221。下模下分体模22的底部外周沿和下模上分体模21的底部配合形成有定位部30。第一支重轮模腔211和第二支重轮模腔221配合形成支重轮的下模腔。下模下分体模22内形成有位于第二支重轮模腔221下方的顶出腔222。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8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