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点连续加料撞击流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6400.1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0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侠;陈铖;张鹏;余蓓;肖昂;李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4/00 | 分类号: | B01J14/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连续 加料 撞击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反应和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点连续加料撞击流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反应过程是化工生产中的核心与关键,对绝大多数液相反应过程而言,反应装置的传质及混合效果对反应效率及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工业上应用于这种过程的主要装备是搅拌反应釜和撞击流反应器。前者是在一个高度与直径大致相同的容器中通过间歇式加料后依靠搅拌釜的搅拌从而实现混合,这种混合方式中因搅拌釜和固液相间产生的相对运动不够剧烈,所以混合状况不理想,效率不高,又因为是间歇式入料,因而能量利用率低。后者则是通过同轴反向对桨叶实现撞击,虽然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搅拌混合效率,但因单点加料且加料方式偏向于间歇式,从而不能达到连续大量生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点连续加料撞击流反应装置,它可实现多点加料和连续生产,独立性强、处理量大,提高了反应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多点连续加料撞击流反应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多个撞击流反应器,所述撞击流反应器包括进料管、出料管和计量泵,所述出料管通过管道与计量泵的一端连接,所述计量泵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相邻撞击流反应器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撞击流反应器为立式撞击流反应器,所述立式撞击流反应器包括桨叶、轴、壳体和导流筒,所述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另一端与桨叶连接,所述桨叶设置在导流筒内,一对所述导流筒竖直同轴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导流筒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形成撞击区。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撞击流反应器为卧式撞击流反应器,所述卧式撞击流反应器包括桨叶、轴、壳体和导流筒,所述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另一端与桨叶连接,所述桨叶设置在导流筒内,一对所述导流筒水平同轴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导流筒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形成撞击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可实现多点加料和连续生产,独立性强、处理量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具体的,工作时,液相介质在计量泵的推动下通过进料管进入撞击流反应器内,通过同轴反向桨叶的旋转推动使液相介质经过导流筒在撞击区实现撞击混合反应,混合后的混合液通过出料管和管道由计量泵引入相邻撞击流反应器内,此刻液相介质在计量泵的推动下同时引入该相邻撞击流反应器的入料口,并与来自从上一个撞击流感应器的混合液在该相邻撞击流反应器内一起进行混合反应,然后从出料管出料,完成混合反应。该装置可以根据生产需要确定撞击流反应器的数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撞击流反应器、2-进料管、3-出料管、4-计量泵、5-管道、6-撞击区、7-桨叶、8-轴、9-壳体、10-导流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多点连续加料撞击流反应装置,包括通过管道5依次连接的多个撞击流反应器1,撞击流反应器1包括进料管2、出料管3和计量泵4,出料管3通过管道5与计量泵4的一端连接,计量泵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5与相邻撞击流反应器1连接。撞击流反应器1的结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立式或卧式的任意组合,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选用立式撞击流反应器和卧式撞击流反应器混合串联的方式,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选用卧式撞击流反应器串联的方式,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选用立式撞击流反应器串联的方式。若选择撞击流反应器1为立式撞击流反应器,该立式撞击流反应器包括桨叶7、轴8、壳体9和导流筒10,轴8的一端伸出壳体9外,另一端与桨叶7连接,桨叶7设置在导流筒10内,一对导流筒10竖直同轴设置在壳体9内,导流筒10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形成撞击区6。若选择撞击流反应器1为卧式撞击流反应器,卧式撞击流反应器包括桨叶7、轴8、壳体9和导流筒10,轴8的一端伸出壳体9外,另一端与桨叶7连接,桨叶7设置在导流筒10内,一对导流筒10水平同轴设置在壳体9内,导流筒10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形成撞击区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64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锁定二维铰接装配件
- 下一篇:一种车辆能量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