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循环短节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3288.6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5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果;范红康;曾义金;牛新明;陈天成;孙明光;刘建华;马东军;白彬珍;刘鹏;张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21/10 | 分类号: | E21B2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钻井、完井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反循环短节。
背景技术
反循环短节是石油钻井、完井作业技术领域中的常用工具。反循环短节一般是通过从外部引入流体来改变内部流体的流速或方向。然而,由于钻井作业的条件比较苛刻,即流体中会存在许多随流的岩屑,从而增加了反循环短节的设计难度。为了能够适应钻井的苛刻条件,反循环短节通常设计成一次性的。可是,随着钻井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传统上一次性的反循环短节难以满足钻井需求。
目前,可反复使用的反循环短节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于完井作业而设计。由于完井作业中的工作条件较好,即流体中并不存在岩屑,因此大大地降低设计难度,由此该反循环短节可以简单容易地实现反复使用。然而,当该反循环短节应用在钻井作业中时,跟随流体流动的岩屑会破坏该反循环短节的功能,从而导致钻井井下作业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循环短节,其不仅可以使用在苛刻的钻井作业中,而且还可以反复使用,从而简化钻井工艺,降低钻井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钻井或完业作业的反循环短节,其包括:具有内腔的本体,本体的两端设有用于与流体管道相连接的连接部,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憋压孔和用于导入或导出流体的连通孔;滑动匹配式连接在本体的内腔的滑套,滑套包括整体式径向形成在滑套上的执行部,在执行部两端上分别由本体和滑套共同限定有容纳腔和憋压腔,容纳腔内设有弹性件,而憋压腔与憋压孔连通。其中,当由憋压孔进入到憋压腔内的流体作用在执行部上的压力小于弹性件的偏压力时,滑套处于封闭连通孔的第一位置;当由憋压孔进入到憋压腔内的流体作用 在执行部上的压力大于弹性件的偏压力时,执行部带动滑套运动到使连通孔敞开的第二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的内腔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和第五腔,其中,第一和第五腔的内径均等于流体管道的内径并且小于其余三个腔,而第二和第四腔均小于第三腔的内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腔、憋压腔和执行部均处于本体的第三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套的第一端处于第二腔内,而第二端处于第四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套的第二端到执行部的距离构造成大于第四腔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通孔处于第四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套的内腔内径与第一腔的内径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通孔的外端和憋压孔的外端均设有防塞件,或构造有防塞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两端的连接部通过锥形螺纹与流体管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将滑套设置在本体的内腔中,有效地避免流动在本体外的带有岩屑的流体阻碍其轴向滑动。同时,为了能够适用苛刻的钻井条件,在连通孔和憋压孔上均设有或构造有防堵结构。通过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保证反循环短节可应用在苛刻的钻井作业中,而且还可以确保其可反复使用,从而简化钻井工艺,降低钻井成本。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更可以应用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完井作业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使用安全高效,便于实施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的本体。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循环短节100。该反循环短节100包括大致圆形的本体1,其包括阶梯型的内腔10。在本体1的两端可设有连接部9,其用于连接流体管道,即本实施例中的石油钻井的钻具。容易理解,所述流体管道不仅可以为管道或管,还可以为一些类似于管状的工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9可通过锥形螺纹与石油钻井的钻具连接,从而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和气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内腔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腔11、第二腔12、第三腔13、第四腔14和第五腔15。由于依次相连的各腔大小不一样,使得内腔10形成为阶梯型,其在附图2中清晰地示出。其中,第三腔13的内径最小,而处于第三腔13两边的其几余腔的内径依次递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32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