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循环使用的多芯填充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7103.0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9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邹胜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格构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36 | 分类号: | E04G11/3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胡长生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青枫***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使用 填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多芯填充棒。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传统的预制空心楼板因其笨重、运输和安装不方便已经很少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现场浇筑空心楼板。现浇的空心楼板的设计原理为:在现浇板中放置填充棒,沿着填充棒的长度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就变成了“工”字形截面,垂直于填充棒的长度方向的板的正截面则变成了“工工”字型截面,这种“工”字形截面和“工工”字型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与等厚的实心板几乎相同。由于“工”字形截面减轻了自重,故板的配筋比等厚的实心板要少,同时也减轻了柱和基础的荷载。
现有的填充棒包括竹芯棒、水泥纤维制品棒、高分子制品棒、石膏制品棒等,这些填充棒均为一次性使用,即填充在现浇空心楼板中,后期无法取出;并且这些填充棒还具有重量大、价格高、强度差、施工中容易破碎和生产复杂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提供可循环使用的多芯填充棒,该填充棒还具有轻便、成本低、强度高、不易破碎、生产简单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可循环使用的多芯填充棒,包括外套、操作管和可充放气的填充小棒,填充小棒为多个,多个填充小棒以层叠的形式设置在外套内腔;在每一个填充小棒的一端均设有气嘴和闭气装置;所述操作管设置在外套上、与闭气装置对应的一端,操作管垂直于填充小棒的长度方向,操作管的一端与外套的内腔连通,另一端为敞口结构。
进一步,每一个所述填充小棒的气嘴均通过连接管与闭气装置连通。
更进一步,沿操作管的外壁周向设有凸齿。
更进一步,所述填充小棒为双层结构,内层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闭腔体,外层是由高分子材料、布料或皮革制成的约束层。
更进一步,所述多芯填充棒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
更进一步,还包括约束带,该约束带设置在外套内,用于将多个填充小棒捆在一起。
更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定位每层填充小棒的定型件,该定型件设置在相邻的两层填充小棒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填充棒,在现浇楼板成型后,可通过操作管打开闭气装置,释放填充小棒中所充的气体,从而方便的取出填充小棒,进行循环利用。
2、由于每一个填充小棒均设有气嘴和闭气装置,方便检查出漏气的填充小棒,从而方便更换、检查,稳定性好。
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填充棒,由于在操作管上面设置有凸齿,在将空洞封堵后,形成的齿形结构可以加强新、旧混凝土的咬合,使其结合更加紧密,同时齿形结构能够有效的防止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发生渗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填充小棒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填充小棒,2为约束带,3为外套,4为定型件,5为操作管,6为闭气装置,7为气嘴,8为连接管,9为盖板,10为凸齿,11为约束层,12为密闭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3:可循环使用的多芯填充棒,包括外套3、操作管5和可充放气的填充小棒1,填充小棒1为多个,多个填充小棒1以层叠的形式设置在外套内腔。填充小棒1为双层结构,内层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密闭腔体12,外层为由高分子材料或皮革制品制成的约束层11。在填充小棒1的一端设有气嘴7和闭气装置6,气嘴7和闭气装置6通过连接管8连通,通过气嘴和闭气装置,可对填充小棒1进行充气和放气。填充小棒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填充小棒的数量及层数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每层填充小棒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填充小棒组合而成的多芯填充棒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本实施例中,填充小棒1为9个,分三层设置,每层具有3个填充小棒1。每一个填充小棒1均设有气嘴7和闭气装置6,每一个气嘴7通过独立的连接管8与闭气装置6连通。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有填充小棒出现漏气,可以很方便的检查出漏气的填充小棒,同时,其中一个填充小棒漏气,并不影响其余填充小棒的气密性,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多芯填充棒稳定性更好,不容易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格构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格构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7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板对拉紧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具式铝模面板背楞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