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型直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4622.1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曾祥明;汪凤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2 | 分类号: | H01H50/12;H01H50/02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直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尤其涉及一种密封型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用于控制电机起停和其他电气负载通断的重要功率控制元件,在工农业电气化和自动化以及其他经济建设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用量大,工作时间长,并且随着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接触器的用量增长非常快。因此接触器的成本和使用寿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现有的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其壳体一般采用圆柱形设计,表面无散热结构,而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内部一般采用线圈作为驱动结构之一,因此,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线圈中的热量无法得到有效散发,容易烧毁,从而降低密封型直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电机的运转,密封型直流接触器一般在工作时均处于较大振动状态下,如果其抗震能力不够,也会影响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具有良好的散热结构和抗震能力,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静触头,该静触头下方设置有可与该静触头接触的动触头,所述静触头和动触头密封设置在一外壳本体的腔体内,所述动触头下方连接一往复驱动结构,所述静触头和外壳本体之间通过环氧胶密封,所述外壳本体为方体,该外壳本体的外侧面上设有若干条散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片沿垂直于所述外壳本体的轴线方向平行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片为六条,且该散热片对称分布于所述外壳本体相对的两侧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本体的腔体口部的截面为方形,其余部分截面为圆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两侧向外凸出形成凸耳,该凸耳上分别设有沿外壳本体轴线方向的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耳为三角形状,该凸耳由两平行板和竖形筋固定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本体的腔体内填充有高压混合惰性气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往复驱动结构包括传动轴、铁芯、压力弹簧、复位弹簧、无油衬套、线圈和骨架,骨架固定于外壳本体内,传动轴中部活动穿套于骨架中;动触头固定于该传动轴的一端上,铁芯固定套设于传动轴的另一端上;压力弹簧套设于传动轴位于骨架和动触头之间的部分外,复位弹簧套设于传动轴位于骨架和铁芯之间的部分外;无油衬 套设置于铁芯外侧,线圈设置于无油衬套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密封型直流接触器的外壳本体侧面上设有散热片,极大的扩大了壳体的散热面积,能够有效和及时的将线圈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避免线圈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烧毁,延长直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外壳本体采用方体结构,以及安装孔所在的凸耳采用两平行板和竖形筋固定,极大的增强了产品的抗震能力;外壳本体的腔体口部为方形,增加了环氧胶的封装面积,加强了环氧胶的强度,从而提高了环氧胶抗冷热冲击的性能,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静触头 2——动触头
3——外壳本体 4——散热片
5——凸耳 6——安装孔
7——传动轴 8——铁芯
9——压力弹簧 10——复位弹簧
11——无油衬套 12——线圈
13——骨架 14——外盖
31——腔体口部 15——环氧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即但凡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一种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静触头1,该静触头下方设置有可与该静触头接触的动触头2,动触头2下方连接一往复驱动结构,该往复驱动机构带动动触头2上下运动来接触静触头1。静触头1和动触头2设置在一外壳本体3的腔体内,外壳本体1的腔体两端采用外盖14密封,同时外壳本体的腔体内填充有高压混合惰性气体,可以有效防止电弧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46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抖型继电器
- 下一篇:GW5型高压隔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