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速储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3806.6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4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袁朝阳;王辉;张明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力为汽车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40 | 分类号: | B65H54/4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43009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设备,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高速储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储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均为由位移传感器感知与储线架间的距离,再将信号传递给可编程控制器内,再由可编程控制器加入工控机系统中。该现有技术在线速超过600m/min的情况下,线缆加速时发生储线架反应不及时,收线系统提速不及时,导致线缆跳出线槽,进而导致全车停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线缆在高速情况下依然能及时收线的高速储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速储线装置,包括底座、基架、设置在基架侧面的控速机构、设置在基架上的限位开关接线盒以及与限位开关接线盒相连的工控机;所述控速机构包括设置在基架正面的两组链轮组、气缸、气缸固定横梁、两根张力滑杆以及至上而下设置在张力滑杆上的滑杆固定横梁、上限位板、移动横梁、下限位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顶端连接移动横梁,所述滑杆固定横梁和移动横梁的背面均设有储线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组链轮组分别为上链轮组和下链轮组,所述下链轮组的链条两头通过链条支架与移动横梁连接,所述上链轮组的上端链轮和下链轮组的下端链轮均为单排链轮,所述两组链轮组的合用链轮为双排链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链轮组的上端链轮的轴连接电位器,所述电位器及其相关电路设置在基架内并线路连接工控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的正面分别设有触点向下的上限位开关和触点向上的下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均线路连接限位开关接线盒。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当两储线轮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两组链轮组将位移情况传递给电位器,工控机检测到电位器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后,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整线速,这样,即使线速由现有的不超过500m/min提高到1000m/min后,也不会因收线不及时线缆跳出线槽而导致全车停机;增加限位板和限位开关限制移动横梁的上下位移极限,移动横梁碰到限位开关,系统自动发出警报,使本装置得到保护的同时,使其自动化程度更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率极高,特别适合线缆生产中高速储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基架;3-限位开关接线盒;4-工控机;5-气缸;6-气缸固定横梁;7-张力滑杆;8-滑杆固定横梁;9-上限位板;10-移动横梁;11-下限位板;12-储线轮;13-链条;14-链条支架;15-单排链轮;16-双排链轮;17-上限位开关;18-下限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速储线装置,包括底座1、基架2、设置在基架2侧面的控速机构、设置在基架2上的限位开关接线盒3以及与限位开关接线盒3相连的工控机4;所述控速机构包括设置在基架2正面的两组链轮组、气缸5、气缸固定横梁6、两根张力滑杆7以及至上而下设置在张力滑杆7上的滑杆固定横梁8、上限位板9、移动横梁10、下限位板11,所述气缸5的活塞杆顶端连接移动横梁10,所述滑杆固定横梁8和移动横梁10的背面均设有储线轮12。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两组链轮组分别为上链轮组和下链轮组,所述下链轮组的链条13两头通过链条支架14与移动横梁10连接,所述上链轮组的上端链轮和下链轮组的下端链轮均为单排链轮15,所述两组链轮组的合用链轮为双排链轮16。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链轮组的上端链轮的轴连接电位器(图未示),所述电位器及其相关电路(图未示)设置在基架2内并线路连接工控机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限位板9和下限位板11的正面分别设有触点向下的上限位开关17和触点向上的下限位开关18,所述限位开关均线路连接限位开关接线盒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力为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力为汽车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38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