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3622.X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3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仕联创新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31/00;A61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使用的医疗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颅内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形式,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在亚洲占30%),因其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极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出血量少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出血量多时只有手术治疗方可救命,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解除脑疝,可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但对于出血破入脑室者及内侧型脑内血肿,手术效果不佳,此外,年龄过大,有系统性疚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亦难以耐受全身麻醉行开颅手术。由此而诞生的局麻下血肿穿刺引流术弥补了这一空缺,可在床旁局麻下进行颅内出血穿刺引流,但因血块难以引出,国内有人曾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促进血块溶解后引流,但向血肿腔内注射药物会增加颅内压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如果有一种仪器在不增加颅内压的情况下可向颅内注射药物,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另外,治疗颅内出血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亚低温疗法,但该方法要全身低温,且不易掌握,并发症较多,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颅内局部降温将是颅内亚低温疗法的新技术。
颅内感染是颅外伤或颅脑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常常让外科医生感到棘手,虽然高档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治愈部分颅内感染,但随着耐药率的增加及血脑屏障的阻隔,即使现在国内外最高档的抗生素有时也难以奏效。治疗颅内感染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置换脑脊液和向脑室内注射抗生素。脑脊液置换需反复腰穿释放脑脊液,操作繁琐;脑室内注射药物也需反复穿刺且不能持续给药,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延长了治疗时间,如果能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种新方法。
如图1所示为传统型引流管头端的侧孔纵切面示意图,传统型入孔9的这种设计在穿侧入脑时脑组织容易堵塞侧孔,增加了医疗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流管,该引流管可以植入颅内,通过引流管向颅内注入药物而不增加颅内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体,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引流管头端;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多个入孔;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上的刻度线;以及
位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尾部的第一引流管尾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
其中,所述入孔的轴线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轴线呈一预设角度。
其中,所述预设角为锐角。
其中,所述多个入孔为36个,36个入孔分四行依次排设,每行包含9个入孔,且平均每行间隔90°。
其中,所述引流管管体内由引流管中心分隔为第一引流管腔体和第二引流管腔体,所述第一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二引流管尾端相连通。
其中,所述引流管管体的侧壁植入一根穿刺针。
其中,所述刻度线体部间隔为1cm。
其中,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分别设有控制阀和引流口。
其中,所述的引流管还包括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引流口连接,另一端与引流袋连接。
其中,所述引流管是由钡渍硅合成橡胶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引流管可以植入颅内,通过引流管向颅内注入药物不仅不会增加颅内压,而且还可达到引流及治疗目的,减少反复穿刺的风险及并发症,另外,还可以通过该引流管向颅内持续滴注低温液体或药物,达到脑部局部降温或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不仅提高了治愈率,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传统型引流管头端的侧孔纵切面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是侧面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带的转接管的侧面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侧孔纵切面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纵切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引流管头端;2-刻度线;3-穿刺针;4-第一引流管尾端;5-第二引流管尾端;6-引流口;7-控制阀;8-转接管;9-传统型引流管入孔;10-入孔;11-入孔的轴线;12-引流管头端的轴线;13-引流管中心;14-穿刺针隧道;15-第一引流管腔体;16-第二引流管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仕联创新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百仕联创新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3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