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转底炉粉料仓的冶金粉尘预浸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2653.3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殷惠民;刘安治;赵杰;田新琰;赵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00 | 分类号: | C22B1/00;C22B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10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转底炉粉料仓 冶金 粉尘 浸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转底炉粉料仓的冶金粉尘预浸润系统,属于冶金固废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转底炉直接还原作为钢铁行业固废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以工艺流程简单和经济性好等优越性得到普遍关注。该工艺将固废采用混匀设备(通常为强力混合机)加水混匀之后,通过造块工艺将含固废制成含碳球团,烘干后置入转底炉、在转底炉内1200-1300℃的还原区将含碳球团还原为金属化球团,其中含碳球团中的ZnO还原成金属Zn。而金属Zn又受热挥发,并进入烟气中被氧化生成ZnO,因此通过对烟尘的收集可以得到富含ZnO的二次粉尘,生产出的金属化球团是炼钢和炼铁的优质原料。该工艺实现了对Fe、Zn的同时回收,较好地解决了钢铁厂难利用固废的问题。
因工艺需要,转底炉需要造块入炉,为保证造块强度及成球率,造块混合料需均匀含有8-10%的水分。通常转底炉处理固废时,干、湿料搭配,在混合阶段只需加少量的水(约2-4%),水分的混匀较好控制。但若处理的固废采自钢铁厂干粉尘时,需要在短时间内加至含水量达到8-10%;因此不但加水时间短、加水量大,而且不同粉尘的亲水性也相差很大,所以在混匀阶段一次性加水难以达到加湿和混匀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提高转底炉粉料仓内冶金粉料水分混匀效果的冶金粉尘预浸润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转底炉粉料仓的冶金粉尘预浸润系统,包括固定在粉料仓顶端的进水总管、与进水总管连接的喷枪以及均匀分布在喷枪上的喷头。
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是:所述进水总管为两根,两根进水总管水平平行设置,与每根进水总管连接的喷枪均至少有两个,所述喷枪间隔设置在两根进水总管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是:所述进水总管竖直设置,所述喷枪至少有两个,所述喷枪以环形方式间隔分布在进水总管的四周。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进水总管上设有流量计及阀门。
优选地,所述喷枪与进水总管采用螺旋联接。
优选地,所述喷头的喷淋粒径为1-2mm,每个喷枪的相邻喷头之间的距离为250-450mm,所述喷头与粉料仓的仓壁距离>300mm。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粉料仓顶端增加水喷头,对干粉尘进行预润湿,当物料在仓中向下移动时,水分在料仓中实现自均匀化,保证在混匀装置前将物料中的水分加至2%-4%,同时在后续加水时加快水分的迁移速率,提高粉料水分混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安置在粉料仓的顶端,在粉尘气力输送的同时进行喷淋,通过液滴粉尘的充分接触达到预润湿的目的。喷洒的水分随着物料在料仓中迁移时,有一种自均匀的过程,可以实现对冶金粉尘的预润湿,有利于提高后续粉料加水混匀,从而保证了转底炉生产的顺行。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冶金粉尘的预润湿,也降低了冶金粉尘在配料及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改善了生产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用于转底炉粉料仓的冶金粉尘预浸润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固定在粉料仓顶端的进水总管1、与进水总管1连接的喷枪2以及均匀分布在喷枪2上的喷头3。
本实施例的进水总管1为两根,两根进水总管1水平平行设置,与每根进水总管1连接的喷枪2均至少有两个,喷枪2间隔设置在两根进水总管之间。
本实施例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1)喷枪2与进水总管1采用螺旋联接。
2)喷头3的喷淋粒径为1-2mm,每个喷枪2的相邻喷头3之间的距离为250-450mm,喷头3与粉料仓的仓壁距离>300mm。
3)进水总管1上设有流量计及阀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进水总管1竖直设置,喷枪2至少有两个,喷枪2以环形方式间隔分布在进水总管1的四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2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镀槽磷铜球自动添加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线以上控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