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1058.8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7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常娜;任学群;贺维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娜 |
主分类号: | A61B5/22 | 分类号: | A61B5/22;A61B5/01;G08B2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桂名 |
地址: | 475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风 监测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健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中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全球每2到3秒就有一个人发生脑血管病,而每6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血管病,脑中风是各种疾病当中致残率最高的。
缺血性中风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大部分急性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一支动脉被血栓堵塞,从而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发人群,研究人员提示:“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步行速度明显减慢,就要及时检查身体,预防中风了。”
人每天都在走路,因此可将走路速度和姿态及左右脚的温度作为预测身体健康的指标,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对自己正常走路时的姿态和左右脚的温度了如指掌,并且每天监测并对异常情况立刻发出警报、引起人的注意,并及时检查,则可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此外,如果老人独自在外发生中风时,往往由于身边没有家人,很难及时被送入医院得到救治,会因为伤势救治的延误,造成身体健康情况的极大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旨在提前监测中风和解决脑中风患者突然发病时忽视治疗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设于鞋垫内部的数据发射部分和设于手腕佩戴部的数据监测部分;所述的数据发射部分,包括微型压力传感器和微型温度传感器,上述两种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信号处理发射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数据监测部分包括数据接收处理器,其输入端与上述鞋垫中的信号处理发射器的输出端无线连接,数据接收处理器的第一输出端与LED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数据接收处理器的第二输出端与蜂鸣报警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手腕佩戴部包括手表表壳和表带,所述的LED显示屏设于手表表壳上,所述的手表表壳上还设有与LED显示屏配合的LED灯。
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鞋垫的前脚掌处,微型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鞋垫的一侧,信号处理发射器设置在鞋垫的脚心处。
所述的鞋垫中还设有锂电池,锂电池通过导线分别与微型压力传感器、微型温度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发射器连接。
所述的手表表壳上设有报警器复位装置,报警器复位装置的输出端与蜂鸣报警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鞋垫可采用硅胶材料制作。
所述的信号处理发射器可采用凯拓TDA8361信号处理发射器。
在本新型装置中,LED 显示屏设有左脚压力显示、右脚压力显示、左脚温度显示、右脚温度显示。
中风发病前和发病时有几个明显特征:血压显著升高、脉搏缓慢、心率不齐、中枢性高热超过39°、站立不稳跌倒在地。针对上述的几个特征,该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的鞋垫中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和微型温度传感器不断地测量穿鞋垫者的左右脚的压力和温度,并和监测装置内的正常值进行比较,超出正常值即启动 LED 灯和蜂鸣报警装置。同时穿鞋垫者处于跌倒状态时,因跌倒者双脚的压力为零,此时数据监测部分的蜂鸣报警器也会不断发出鸣叫,上述声音的刺激便于吸引周围的人来对脑中风发病者提供医疗救助。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有以下优点: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地检测使用者走路时脚底的压力和左右脚温度且不影响使用者从事其它活动,是一种良好的中风监测和报警装置,可推广给各个年龄段的用户,市场前景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数据发射部分示意图;
图 2 是本新型中风监测及报警装置的数据监测部分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代表:1、硅胶鞋垫,2、微型压力传感器,3、微型温度传感器,4、信号处理发射器,5、锂电池,6、LED 显示屏,7、左脚压力显示, 8、右脚压力显示, 9、左脚温度显示,10、右脚温度显示,11、蜂鸣报警器,12、报警器复位装置,13、手表表壳,14、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娜,未经常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10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