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绳头板检测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4113.0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5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肖勇;於浩;代小林;叶国金;陈易;付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王伟;周永宏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绳头板 检测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安全检测技术领域,涉及电梯轿厢绳头板的载荷报警器检测,具体涉及一种电动的绳头板检测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绳头板是承载电梯轿厢的重要受力装置,与电梯安全运行密切相关。为了保证运行的安全,避免电梯超负荷运行,需要对电梯绳头板的受力设置了报警装置,以防超负荷运行导致事故。
为了监督电梯等装置的安全性,预防电梯故障导致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技术监督部门或者相应的组织会定期对电梯的安全指标进行检测。其中用于承载电梯轿厢的绳头板载荷报警器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即通常所说的绳头板检测。检测原理是通过给电梯绳头板加压,直至加载达到预设安全重量时看报警器是否报警来判断报警器的好坏。目前此项目的检测方法是在电梯轿厢中堆放砝码以直接给载荷报警器施加压力。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该项测试,测试人员需要将超过电梯安全载荷的砝码运到现场,然后一个个放进去。导致测试工作量很大并且耗费较多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电梯绳头板检测使用砝码在电梯轿厢内直接加载的方式费时费力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梯绳头板检测加载装置。
技术方案为:电梯绳头板检测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梁架、测力组件、传力组件、动力组件和传动组件;加载梁架包括两榀门型梁,两榀门型梁顶部包括用于固定动力组件的跨接横梁,动力组件固定连接于跨接横梁中部;动力组件通过传动组件推动测力组件向下运动,测力组件连接传力组件,传力组件随测力组件运动以向固定于加载梁架上的电梯绳头板加载。
进一步的,所述门型梁底部连接有夹具,夹具包括调整梁、上夹板和下夹板,其中上夹板与调整梁固定连接,下夹板可根据电梯绳头板尺寸的不同相应固定连接到调整梁上的不同位置,用于将装置固定到电梯绳头板上。
进一步的,上述门型梁与夹具之间通过转动关节连接以使夹具相对于主梁架具有绕轴转动的自由度,可根据电梯绳头板的形状相应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测力组件由依次置于套筒内的力传感器、盖板、弹簧、弹簧压板和导轨平台组成,用于提供加载力的套筒和传动组件连接,导轨平台与套筒连接并与加载梁架上的用于约束使套筒竖直运动的导轨相接,弹簧压板与传力组件连接,用于将传力组件的作用力通过弹簧作用于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组件包括施压主杆、施压叉和连接于施压主杆上的止推轴承,施压主杆与弹簧压板相连接,用于直接与电梯绳头板接触并施加测试压的施压叉通过顶端连接的施压主杆将绳头板的反作用力通过弹簧压板作用最终传递到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上述施压叉由两组与施压主杆平行设置的施压副杆和横杆组成U形结构,所述施压副杆与横杆之间通过可调节施压副杆之间距离的滑轨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组件由电机和减速器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丝杠,丝杠上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器输出轴连接同时通过用于防止丝杠向上运动的止推轴承连接跨接横梁,丝杠转动可带动测力组件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绳头板检测加载装置通过采用电机加载的方式替代了传统的通过电梯轿厢加载砝码的方式,使测试效率大大提高和劳动强度有效降低。并且加载梁架的转动关节以及传力组件的可调节的施压叉使加载装置针对不同的电梯绳头板均可使用。针对测力组件设置的通过弹簧间接连接力传感器的结构增加了力的作用距离,降低了对丝杠精度的要求,同时避免了组件之间的刚性接触,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加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载装置的传力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跨接横梁连接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加载梁架1,测力组件2,传力组件3,止推轴承31,施压主杆32,施压叉33,施压副杆331,副杆滑轨332,动力组件4,传动组件5,跨接横梁6,导轨平台7,夹具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41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