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槽式油底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9776.3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岛根瑞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槽式油底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油底壳,特别是一种机油的储油槽内部由间隔板分隔为两个部分的二槽式油底壳。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储存用来供给被润滑部件的机油,在内燃机上会组装油底壳。在某些油底壳中,储油槽被间隔板分隔为两个储油槽。这种二槽式的油底壳,在冷机时,通过使机油在内槽和被润滑部件之间产生循环,可以较快地使油温上升。而在暖机后,机油又可以通过在间隔板上加工的连通孔而在两个槽之间流通。
通常,在更换内燃机的机油时,需要使用一种装置(即所谓机油更换器)将油底壳内的机油抽出,并注入新的机油。在这种情况下,要将通过软管而与机油更换器相连的喷嘴(机油更换器的喷嘴)从机油尺的插入孔(以下也称为机油尺插入孔)插入到油底壳内部。
对于二槽式油底壳,需要将机油更换器的喷嘴从机油尺插入孔插入到内槽,并使喷嘴的前端部从上述间隔板的连通孔插入到外槽内部。因此,将间隔板的连通孔设置在机油尺插入孔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就能使从机油尺插入口插入到内槽的机油更换器的喷嘴自然地对准连通孔。
然而,从机油尺插入孔将机油更换器的喷嘴插入内槽时,喷嘴相对于机油尺插入孔的孔中心如果有倾斜,就会使喷嘴的前端部产生位置偏差(即,喷嘴的前端部的中心偏离机油尺插入孔的孔中心)。而且,随着喷嘴的前端部从机油尺插入孔在槽内的开口端向间隔板方向移动,该喷嘴的前端部的位置偏差会越来越大,由此可能导致喷嘴的前端部不能插入到间隔板的连通孔中。为了使喷嘴的前端部更容易插入,可扩大连通孔,但是这样会使两个槽的机油更容易混合,使内燃机的预热性能下降(油耗增加)。
另外,为了减小喷嘴的前端部的位置偏差,可以考虑缩小机油尺插入孔的开口端至间隔板的距离,但是这个距离也不能太小。其原因是,如果为了缩小机油尺插入孔的开口端与间隔板的连通孔之间的距离,而将机油尺插入孔的下端向下方(间隔板一侧)延长,那么当机油尺插入孔的下端位置低于油底壳内的机油油面时,可能导致机油尺测量的机油油面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间隔板的连通孔的位置升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发动机转速较高等场合,机油油面将下降,当机油油面低于连通孔的高度时,机油很难通过该连通孔进行流通,所以,当油量不足时可能导致无法给内槽供油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从机油尺插入孔插入机油更换器的喷嘴来更换机油时,机油更换器的喷嘴能容易地插入间隔板的连通孔的二槽式油底壳。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槽式油底壳。该二槽式油底壳具有由间隔板分隔成的两个储油槽,机油尺的插入孔在所述两个储油槽之中的一个上开口,在所述间隔板上,位于所述插入孔的孔中心延长线的部位,加工有使所述两个储油槽连通的连通孔,所述插入孔中能够插入用于从所述两个储油槽排出机油并注入机油的机油更换器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半径R被设定为R≧a×h2+d,其中,h为在所述一个储油槽上开口的插入孔的该槽内侧开口端至所述连通孔的距离;d为所述机油更换器的喷嘴的插入部分的直径;a为预先设定的系数。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二槽式油底壳的优点在于,两个储油槽之间的间隔板上加工的连通孔不用很大,也能确保机油更换器的喷嘴的插入部分能容易地插入该连通孔。下面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如上所述那样,当将机油更换器的喷嘴插入机油尺插入孔时,喷嘴相对于插入孔的孔中心的倾斜会导致喷嘴的前端部产生位置偏差,该位置偏差的大小取决于喷嘴的倾斜程度、和喷嘴的前端部从插入孔的槽内侧开口端移动了的距离。
即,喷嘴的倾斜角度取决于机油尺插入孔的内径与喷嘴的外径之间的差,而喷嘴的前端部的位置偏差除了与倾斜角度有关之外,主要取决于喷嘴的前端部从插入孔的槽内侧开口端移动了的距离。当喷嘴的前端部移动到间隔板的连通孔处,该距离为插入孔的开口端至连通孔的距离h。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实验对该距离h与位置偏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即,所述喷嘴的前端部的位置偏差可由所述距离h的二次函数(a×h2)来近似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97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列车控制系统
- 下一篇:作为杀虫化合物的异噻唑啉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