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端进出水分离过滤膜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6700.5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3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宋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美富特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00 | 分类号: | B01D61/00;B01D63/00;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出 水分 滤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同端进出水分离过滤膜柱。
背景技术
流体分离和过滤的膜元件,是一种十分注重细节的水处理元件,其主要应用于分离式污水处理装置之中,配备膜元件的分离式污水处理装置主要用于处理富含有机污染物、无机结垢物质及悬浮颗粒杂质的高浓度流体,它利用膜元件对污染物的过滤功能,逐渐将料液中的清液排出,从而达到对料液进行浓缩,最终实现污染物与清液分离的目的。
专利申请号为201210427885.4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撑导流盘和分离过滤膜柱装置,该装置能对高浓度流体进行有效分离,但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却逐渐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1)内拉杆在整个膜柱中,其作用一方面是固定支撑导流盘和膜片,另一方面则是用于排出清液,而在该现有技术中,内拉杆的上下两端均伸出至圆管承压外壳的外部,其采用的是上下两端同时排液,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料液在支撑导流盘之间从下至上的流动,会导致部分料液未经处理便从内拉杆的下端口排出,使得料液处理效果大大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装置的安装带来极大的麻烦,因为整个设备需要竖立安装,而内拉杆在圆管承压外壳底部的伸出部分使得整个装置的底部极不规则、不平整,造成很多环境都无法安装,环境限制极大。
(2)由于支撑导流盘和膜片的周围没有密封,料液在从入口管进入之后,将立刻达到各个支撑导流盘和膜片,而无法呈现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的规则性流动态势,即:料液仅仅能经过少数支撑导流盘的导向和少数膜片的过滤后便会直接进入内拉杆,进而排出,无法将所有支撑导流盘和膜片的功能都充分利用起来,其分离与过滤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3)整个装置的安装通过在下端法兰的中间部位安装螺栓来完全,而整个装置通常安装在地面上,或者地势较低的位置,如此一来,安装下端法兰中部的螺栓将极不方便。
鉴于上述现存的问题,对其进行恰当的改进,使其综合性能得到有效提高,便成为了当前技术研发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端进出水分离过滤膜柱,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料液处理效果差、设备安装不方便的问题,使其综合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同端进出水分离过滤膜柱,包括通过上、下端法兰密封的圆管承压外壳,分别设置于该圆管承压外壳内部上下两端的流体逆向盘,以及层叠于上下两个流体逆向盘之间的n张支撑导流盘和n-1张膜片,其中n≥2,且每两张支撑导流盘之间设置一张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位于上下两个流体逆向盘之间,且与所述圆管承压外壳存在间隙,其下端面由布水器构成;所有支撑导流盘和膜片均位于该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内部;
一进液管,其上端伸出所述上端法兰,而下端与所述布水器连通;
一出液管,其上端伸出所述上端法兰,而下端与所述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的内部连通;
一内拉杆,为空心管,其侧壁上开设有m个小孔,且m≥2,该内拉杆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布水器上,而上端则伸出所述上端法兰;所有支撑导流盘和膜片均固定于该内拉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逆向盘的中央设置有凸起,所述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固定于上下两个流体逆向盘的凸起之间。利用设置的凸起,可以使流体逆向盘与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之间形成间隙,如此既为流体流动提供了通道,又实现了对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的定位,一举两得。
再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器包括与所述密封式圆管内壳的底面大小相等的圆板,和开设于该圆板边缘的通孔,且所述圆板上设置有绕整个圆板边缘一周的凸环;所述通孔至少两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圆板的边缘。通过布水器的设置,使得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的底面形成了均匀进水的通道,从而使流体在导流盘和膜片之间均匀布流,一方面避免了布流不均可能带来的设备损坏,另一方面也为确保处理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圆板边缘的凸环结构,可以对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形成更好的限位作用,使布水器与密封式圆管承压内壳结构更紧凑,牢固性和密封性更加。
再进一步地,为便于对导流盘和膜片进行固定,所述支撑导流盘与膜片的中心均开设有中心孔,所述内拉杆穿过所有支撑导流盘和膜片的中心孔并伸出至所述圆管承压外壳的外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内拉杆上的小孔均匀分布于整个内拉杆的侧壁上。通过在内拉杆上设置小孔,使得内拉杆在对导流盘和膜片固定的同时,还起到了清液排出通道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美富特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美富特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67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