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水冷凝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6006.3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0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何坚;倪伟全;范贤光;梁俊;刘国坤;曾勇明;田中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水分离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冷凝效果显著、气水分离彻底的气水冷凝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业应用上,很多时候都需要对反应获得的气体或采样的气体在进一步利用或分析前进行处理,将从中混入的水蒸气去除。目前,现有技术主要采用一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来实现气水分离的目的。这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主要包括导气管、进气口、出气口、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容器和热交换体,其采用热交换体对导气管进行降温,使进入导气管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冷凝于导气管的管壁后流入容器中,其余气体则通过出气口排出。然而,现有技术的这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由于气体中混杂的水蒸气是附着于温度较低的导气管的内壁实现冷凝分离的,而导气管的内壁的面积有效,且导气管内部为中空结构,导致气体进入导气管中后,没办法保证导气管中的所有水蒸气均能附着于导气管的内面上,尤其是导气管内中间部位的水蒸气,其由于离导气管的内壁较远,因而容易被气流带出,从而导致气水分离不彻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导气管、热交换体和可收集冷凝水的容器,热交换体贴附于导气管表面,进气口设于导气管的其中一端,出气口设于导气管的另一端或容器,导气管内冷凝的水通过导气管的其中一端或另一端流入容器中,导气管中剩余的气体通过出气口排出;导气管内部装有一冷却柱,该冷却柱与导气管之间的空隙构成过气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柱的外侧面周圈设有螺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体为制冷片;还包括散热器,该散热器贴附于所述制冷片的散热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为反应瓶,所述导气管的其中一端朝下,并与该反应瓶的开口密封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朝上,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为接水容器,所述导气管的其中一端朝上,另一端朝下,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接水容器的开口密封连接,所述出气口设于接水容器,并与接水容器的内部密封相接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的其中一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呈上窄下宽的锥形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呈竖直设置,其包括一体相接的上段体和下段体,上段体的内径小于下段体的内径,所述冷却柱位于所述导气管的下段体中;所述热交换体贴附于所述导气管的下段体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瓶为铜材质且表面镀金;所述反应瓶的容积大于50ml。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柱为铜柱。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气水冷凝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导气管中设置冷却柱,且该冷却柱与导气管之间的空隙构成过气通道,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该冷却柱增加导气管内气流的接触面积,使气流得到充分冷却,从而可以使气水分离更彻底,防止导气管中部分水蒸气因未及时得到冷凝而被气流带走;
2、作为一种优选,其热交换体采用电热制冷的制冷片代替现有技术的水制冷方式,不仅制冷效果更好,制冷效率更高,还可以大大减小装置的整体体积,缩小占用空间;
3、作为一种优选,其还在冷却柱的侧面周圈设置螺纹结构,使导气管中的气流沿着螺纹螺旋上升,从中不仅进一步增加气流与冷却柱的接触面积,还可以延长气流的冷却时间,使导气管中的气流更易充分冷却,从而使气水分离更彻底。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水冷凝分离装置,包括进气口6、出气口1、导气管2、热交换体、可收集冷凝水的容器和冷却柱5,热交换体贴附于导气管2表面,进气口6设于导气管2的其中一端,导气管2内冷凝的水通过导气管2的其中一端或另一端流入容器中,导气管2中剩余的气体通过出气口1排出;冷却柱5安装于导气管2内部,并与导气管2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为间隙,并构成过气通道。具体,导气管2的其中一端内安装有一圆形片体8,该圆形片体8上分布有若干开口,该若干开口构成进气口6;冷却柱5采用该圆形片体8进行支撑,并采用螺钉9与该圆形片体8相锁固。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冷却柱5为铜柱,其外侧面周圈设有螺纹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60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