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轨吊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8150.2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0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程书香;刘天信;许来翔;李岩松;丁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22 | 分类号: | B66C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叶涓涓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矿山井下运输系统钢轨吊装下井的新型吊夹装置。
背景技术
矿山井下巷道运输系统的建设需要铺设大量的钢轨,钢轨下井需通过副井罐笼从地面下放到铺设地。根据副井的最大承载能力,需要把钢轨扎成捆后,用平板车推入罐笼后吊起固定,通过罐笼下发到井下,再用平板车接出,运往各个巷道进行铺设。
根据起吊工艺求和罐笼运行安全需要,为了便于运送,需将每5根钢轨正反叠加(底层3根上层2根)捆扎为1捆,便于起吊下井作业操作。由于钢轨是散装,卸货后钢轨在现场堆放零乱并相互交叉堆压在一起。原方法是利用常用起重器具卸扣连接轨道夹板孔做吊点与汽车吊机配合,将道轨翻身叠加堆放捆扎,采用上述存在如下缺陷:1.该方法会造成卸扣无法拆卸,必须作业人员利用撬杠把钢轨间距撬大后拆卸,耗时间多。2.钢轨翻身时造成很大冲击惯性,迫使撬杠急速摆动,容易伤害作业人员,安全得不到保障3.操作难度高,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所需人员多,施工工期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根据钢轨端面“工”字型结构,通过分析起吊受力作用点和起吊夹角,设计了一种钢轨吊夹装置,能正反起吊钢轨并做到360°翻身,重量轻、体积小、方便拆卸,避免人员作业意外伤害、杜绝安全隐患。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轨吊夹装置,包括夹持底座和起吊支撑块,起吊支撑块一头与夹持底座连接呈“L”形,夹持底座上开有条形凹槽,所述凹槽宽度大于钢轨腰厚,起吊支撑块上开有吊装通孔,起吊支撑块与夹持底座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为45°~75°,夹持底座下焊接有底座加强筋板,夹持底座和起吊支撑块之间焊接有三角加强筋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加强筋板靠近起吊支撑块的一端高度小于远离起吊支撑块的一端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加强筋板的左右两端面均为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加强筋板的长度大于凹槽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起吊支撑块与夹持底座之间的夹角为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拆装快速便捷,减少作业人员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原有吊装方法中必须利用撬杠撬动调整钢轨进行拆装的工序,解决了起吊钢轨时卸扣拆卸、安装困难的难题。
2. 能正反起吊钢轨并做到360°翻身,可使钢轨在空中达到需要的姿态和角度。避免钢轨翻身时造成很大冲击惯性和反弹,消除了原有方法中由于撬杠急速摆动产生的危险因素,大大提高了作业安全性。
3. 本装置重量轻、体积小、强度高、使用安全稳定,便于制造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轨吊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夹持底座, 11-凹槽,12-支撑脚,2-起吊支撑块,21-吊装通孔,3-底座加强筋板,4-三角加强筋板,α-起吊支撑块与夹持底座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钢轨吊夹装置,包括夹持底座1和起吊支撑块2,夹持底座1上开有条形凹槽11,该凹槽11使得夹持底座一头形成两个支撑脚12,使用本装置时,支撑脚置于钢轨腰部两侧,为了便于方便吊夹装置插入和拔出并同时保证吊夹装置有足够强度,所述凹槽11宽度应略大于钢轨腰厚。以常用的腰厚14.5mm的钢轨为例,凹槽11宽度为20mm,留有间隙5.5mm。起吊支撑块2上开有吊装通孔21,起吊支撑块2一头与夹持底座1连接呈“L”形,起吊支撑块2与夹持底座1之间具有夹角α,夹角α约取45°~75°,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夹角α取60°时,吊夹装置强度高,起吊过程稳定,效果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81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