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顶部设有冷端的节能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2657.7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4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珍菊;袁军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江山三友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61/30 | 分类号: | H01J6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24102 浙江省衢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部 设有 节能 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灯管,尤其是一种顶部设有冷端的节能灯管,属于节能灯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节能灯又称紧凑型荧光灯,因具有节能、光纤柔和等特点得到广泛的使用,其工作原理是:灯管内0.8Pa的汞蒸气压在电场的作用下放电,在放电过程中,汞原子不断的从原始状态被激发成激发态,同时由激发态自发的跃迁到基态,并辐射出253.7nm的紫外线,涂抹在灯管内壁的三基色荧光粉吸收253.7nm的紫外线,将紫外线转变成可见光;只有灯管内的汞蒸气压为最佳汞蒸气压时,253.7nm的紫外辐射效率最高,因而灯的发光效率也最高。
灯管的发光功率与其放电长度有关,即灯管越长,其功率越高;而此时消耗的荧光粉、玻璃管等制作材料也越多,尤其是荧光粉;从2010年起,中国稀土价格一路飙升,荧光粉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因此如何降低每个节能灯管的成本越来越重要,其重点就是降低荧光粉的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长度较短、制作成本低的顶部设有冷端的节能灯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包括U形灯管,所述U形灯管的尾端设置有导丝和芯柱;所述U形灯管的顶端设置有一通过吹泡形成的外突出的冷端;所述冷端呈球状,其内腔中空并与所述U形灯管连通。
所述冷端的直径介于10mm-12mm之间。
所述的节能灯管为1U;所述冷端设置在所述灯管弯管处的最顶端。
所述的节能灯管至少为2U,任意U形灯管的顶端均设置有所述冷端。
所述冷端与灯管一体加热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U形灯管的顶端设置一球状冷端,使灯管的冷端温度处于较理想状态,提高单位放电长度内灯管的功率,因此在相同功率及光效要求下,可大幅度降低灯管的长度,大大减少了玻璃灯管、尤其是荧光粉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用价值非常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1U等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2U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介绍:如图1、2所示,包括U形灯管1,所述U形灯管1的尾端设置有导丝2和芯柱3;所述U形灯管1的顶端设置有一通过吹泡形成的外突出的冷端4;所述冷端4呈球状,其内腔中空并与所述U形灯管1连通。
所述冷端4的直径介于10mm-12mm之间。
所述的节能灯管1为1U;所述冷端4设置在所述灯管弯管处的最顶端。
所述的节能灯管1至少为2U,任意U形灯管的顶端均设置有所述冷端。
所述冷端与灯管一体加热成型,其加工方法如下:
1、选取一直玻璃管,用工位夹夹住玻璃管两端,并对灯管的中段加热,使其软化;
2、利用工位夹迅速将已加热的灯管折弯形成U形管,并放入模具中;
3、在模具中,向玻璃管内吹气,最终形成球状冷端。
上述加工方法中,最重要的工件是模具,所述模具内设置有与U形灯管匹配的U形槽,在该U形槽折弯处的最顶端预制有球状凹槽,所述凹槽与冷端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球状冷端,其表面温度比灯管壁低10-20度,为灯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冷端,在提高灯管负载时,灯管冷端也处在较理想的温度,使灯内汞蒸气压为较佳汞蒸气压,保证灯管的高光效输出,缩短了相同功率灯管的长度,以节省荧光粉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如下表为原灯管与改进后的灯管的光效对比
表中所示的5种灯管,以2U和3U为主,功率介于8w-23w之间;表中的光通量和光效值,每两行为一组,上一行是原有灯管的,下一行是改进后灯管的,显而易见,改进后的灯管的光通量和光效值均略有提高;而相比灯管的长度,改进后的灯管的长度减少了10mm左右,这大大减少了荧光粉的用量。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江山三友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江山三友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2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