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膨胀岩地区隧道仰拱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1356.2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6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赵虎生;李晓俊;聂承凯;刘宇鹏;姜杰;田志忠;刘晓梁;韩文斌;肖俊秀;满冠峰;王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1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膨胀 地区 隧道 加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加固装置,具体为一种膨胀岩地区隧道仰拱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膨胀岩地区仰拱开裂是公路隧道常见的病害之一,不仅造成隧底的开裂及隆起变形,使隧道衬砌结构发生变形和破坏,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隧道整体失稳,危及运营安全。
目前常采用换拱法处治。换拱是处理公路隧道在施工中以及运营后仰拱发生严重病害的一种有效防治措施,但其技术流程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进度慢,工程费用高,阻断交通时间长,影响到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采用换拱法防治隧道仰拱开裂存在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下且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膨胀岩地区隧道仰拱加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膨胀岩地区隧道仰拱加固装置,包括穿在仰拱两拱角处且成角度斜向下分布的注浆导管和设置在仰拱两拱角处且前后分布的槽钢,注浆导管尾部为直径递减的锥状结构,且注浆导管侧壁开有梅花状注浆孔,两槽钢之间固定有若干组间隔分布的支撑横梁,每组支撑横梁是由三根I18型钢组成的。
通过设置注浆导管对隧道拱脚、仰拱基地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并通过支撑横梁减少隧道水平收敛变形,克服了采用换拱法防治隧道仰拱开裂存在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下且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有效提高了膨胀性围岩的强度及稳定性,使隧道拱脚及拱底围岩塑性区明显降低,有效减少了仰拱衬砌结构的受力及变形,保证了隧道结构的稳定及安全,而且能有效减少隧道水平收敛变形,大幅提高衬砌结构的抗横向变形能力及稳定性,具有施工难度小,施工进度快,工程费用低,且交通影响时间少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注浆导管,2-槽钢,3-支撑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膨胀岩地区隧道仰拱加固装置,包括穿在仰拱两拱角处且成角度斜向下分布的注浆导管1和设置在仰拱两拱角处且前后分布的槽钢2,注浆导管1尾部为直径递减的锥状结构,且注浆导管1侧壁开有梅花状注浆孔,两槽钢2之间固定有若干组间隔分布的支撑横梁3,每组支撑横梁3是由三根I18型钢组成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浆导管1的直径为42mm,且仰拱拱角两侧均设置有三根,注浆导管1的前后间距为100cm,长度为5m,并与隧道初期支护的钢支撑焊接牢固,整体受力;注浆孔的直径为8mm,且注浆导管1尾部1.2m内不设注浆孔,注浆压力为1.0-1.5Mpa;为减少对交通的影响,注浆加固采用半幅施工。
凿除路面开裂部分,每组支撑横梁3的前后间距为5m;在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接头处采用沥青毛毡包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未经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13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催化热解实现焦油轻质化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微生物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