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3133.1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8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胡建胜;吴翔;王鑫;黄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5/30 | 分类号: | B65D85/30;B65D81/0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力 线路 接地线 rfid 标签 封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RFID标签盒,特别是一种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
背景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电网的规划与建设,输电线路的稳定可靠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电业生产工作中,接地线是保证工作人员免遭触电伤害最直接的保护措施。接地线成为众多事故的导火索。这一基本事实表明,接地线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安全线,又是祸害线。运用接地线正确与否,关系到电网运行的安全大局。
目前,将核心RFID芯片直接安装在接地线上是非常的困难,存在以下问题:
1. 现有的商品化物联网RFID芯片只采取简单的黏贴的封装方法,这种封装无法长久有
效的固定在接地线上。
2.线路杆塔都是在野外,而且RFID芯片本身易被损坏,本身单独无法适应野外复杂苛刻
的环境。
3.接地线品类众多,不同厂家生产相同电压等级的接地线还有差异,做到安装通用性,
特别困难。
4.接地线导线由百股铜丝搅合而成的电缆线,铜对射频型号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因此,
RFID芯片安装时,不能把芯片天线正对着或贴着芯片天线安装。
因此,设计一种应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对RFID标签进行二次封装,做到制造、安装方便、结构稳定性好、结构刚度大、经济性优越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抗震,能适应极端异常天气且密封,能防水与抗干扰的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包括底座和两个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空腔的盖板,所述底座中部设置有用于接地线通过的过线槽,过线槽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用于放置RFID标签的凹槽,每个凹槽四周均设置有凹型台阶,每个凹槽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台;过线槽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用于将接地线固定的卡扣;所述每个盖板的底部四周均设置有与相应凹型台阶相匹配的凸起台阶,所述RFID标签密封固定在相应盖板的底板与凸台之间,所述每个RFID标签与底座之间均形成第二空腔,所述每个凹型台阶与相应凸起台阶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增磨层或密封垫圈。
所述凸台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凹槽底部的两端。
所述每个凸台为圆柱形或方形。
所述每个卡扣为半圆形,通过螺栓与底座相连接。
所述每个卡扣均还能将每个盖板固定。
所述底座和盖板的材料为聚丙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上述双RFID标签能对同一接地线进行标记,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只要读取其中任何一个标签即可。上述设置在RFID标签上、下部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聚丙烯材料的使用,使RFID标签抗震与抗撞击性能好,能适应极端异常天气且能耐酸碱。凹型台阶与凸起台阶的配合,加上增磨层或密封垫圈的使用,使RFID标签处于一个密封空间内,起到防水以及抗信号的吸收及干扰。进一步,底座与卡扣的螺栓连接,能适应不同品类的接地线,通用性强,且无需对被安装设备做任何形式的改动,更不会对被安装设备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力线路接地线的双RFID标签封套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底座沿A-A面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盖板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盖板与底座配合后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有:1.底座;2.盖板;3.卡扣;4.过线槽;5.凹槽;6.凸起台阶;7.凹型台阶;8.凸台;9.底板;10.第一空腔;11.第二空腔;12.RFID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31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