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2323.1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万宗尧;张忠辉;李喆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宋林清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整车冷却、热害测试评价是整车或系统设计验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确保整车冷却、热害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地减少冷却风扇的功率消耗以及降低冷却风扇的噪声,是设计匹配冷却系统努力的目标。
因为整车冷却、热害性能关乎车辆能否正常使用,且一旦设计确定,因其牵涉面大而很难进行改善,所以心须进行充分的冷却性能的测试、评价,以确保车辆的正常使用。
现有车辆的冷却模块四周与车身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得冷却空气不是直接进入冷却模块中进行冷却,由于散热器的结构决定了其散热效率非常高,比普通物体表面的散热能力都高出许多。那么同样流量的冷却风,通过散热器带走的热量肯定比通过普通物体表面带走的热量多。因此,有必要增加冷却模块的进风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车辆冷却模块的进风量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冷却装置,包括一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的四周形成有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和两侧的导流板,所述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和两侧的导流板形成一与冷却模块相匹配的空间,所述两侧的导流板由隔热材料制成,所述上密封板在远离冷却模块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形成有突出部;所述下密封板在朝向冷却模块的一侧形成有凸起的台阶,所述台阶的前缘设有挡板。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两端形成有导轨,所述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安装在所述导轨上。
优选地,所述两侧的导流板由弹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由玻璃纤维制成。
优选地,所述下密封板包括一护板,所述台阶形成在所述护板上。
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模块四周形成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和两侧的导流板,对冷却模块进行封堵以及导流,使前格栅进风完全通过冷却模块,增加冷却模块的进风量,提升散热效率,降低发动机的水温、机油温度以及变速箱油温度,避免因发动机水温过高导致的“开锅”问题,降低机油温度以及变速箱油温度过高,从而降低了润滑能力减弱所导致的发动机以及变速箱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密封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密封板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导流板;2第二导流板;3上密封板;4下密封板;31凹槽;32突出部;41护板;42台阶;43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该车辆冷却装置,包括一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的四周形成有上密封板3、下密封板4和两侧的导流板,所述上密封板3、下密封板4和两侧的导流板形成一与冷却模块相匹配的空间,所述两侧的导流板由隔热材料制成,所述上密封板3在远离冷却模块的一侧形成有凹槽31,所述凹槽31的两侧形成有突出部32;所述下密封板4在朝向冷却模块的一侧形成有凸起的台阶42,所述台阶的前缘设有挡板43。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模块可以是涡轮增压车上或者自然吸气车上,其中涡轮增压车的冷却模块从前到后依次是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自然吸气车的冷却模块从前到后依次是冷凝器、散热器。对冷却模块的四周进行密封,将空气在冷却模块周围的可能的通路尽量封堵,使冷空气尽量从冷却模块内通过,以增加冷却模块的散热效率。这个四周密封尽量靠近在前端的冷凝器四周布置,能使得冷风通过全部模块,如果布置在后端散热器两侧,那么有可能冷空气会绕过冷凝器而仅通过了散热器,没有使得全部冷却模块的效率都增加。
如图2和3所示,冷却模块两侧的导流板由弹性的隔热材料制成,优选地,第一导流板1和第二导流板2都由玻璃纤维制成。不仅阻挡了风的流向,且材料是玻璃纤维等隔热棉材料,阻燃而且有弹性,其形状避让了周围管路、部件的走向,也便于和周围部件的弹性固定,不易在强风下脱落。其中,第一导流板1上形成有突起和安装孔,从而便于安装和卡接。第二导流板2上具有一弧形表面,以与车身相配合。优选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两端设有导轨,当与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配合时,可以调节两个导流板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23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