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插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1562.5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1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三朋友电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04;H01R13/46;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地址: | 215313 江苏省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头,特别涉及三插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插插头,受插头内架体积较大的影响,插头整体的外形体积较大,插头成型的PVC用量较多,插头的PVC使用量约42.5g/件;由于插头整体的体积较大,相应的模具尺寸也比较大,受设备尺寸限制,现有产品的生产模具最多只能开到4穴,日产能仅3200件/10小时,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三插插头的铜PIN针与电源线之间通过铆合连接,铜PIN针的加工较为繁琐,容易产生废品;铆接口需要占用一定空间,导致塑胶外壳比较厚;塑胶外壳体积较大,生产插头需要的塑胶量较大,不利于环保;生产插头需要的模具腔体也比较大,相同尺寸的模具,可使用的模穴数相对较少,生产效率低。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插插头,包括:铜PIN针、电源线以及塑胶外壳,所述铜PIN针包括三根,三根所述铜PIN针均垂直固定在所述塑胶外壳的底面上,三根所述铜PIN针的一端固定在塑胶外壳内,另一端位于塑胶外壳外;所述电源线也包括三根,且在塑胶外壳内分别与三根所述铜PIN针连接;三根所述电源线均从塑胶外壳的后端面引出,所述电源线的引出方向与所述铜PIN针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三根所述铜PIN针固定于塑胶外壳内的一端均通过铜片分别与三根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铜片的引出方向垂 直于铜PIN针的长度方向;所述塑胶外壳的两个侧面均为内凹圆弧面。
所述塑胶外壳的后端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内凹的圆弧过渡一。
所述塑胶外壳的后端面与顶面的连接处设有内凹的圆弧过渡二。
所述塑胶外壳的前端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倒角。
所述铜PIN针的中部连接有支架,三根所述铜PIN针连接在同一支架上,所述支架位于塑胶外壳内。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铜PIN针与电源线之间设置铜片的方式,取代了原有的铜PIN针与电源线铆接的连接方式,缩短了铜PIN针的长度,减小了塑胶外壳的厚度;塑胶外壳的顶面、下部以及侧面均设有内凹的圆弧结构,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部分,降低了塑胶的使用量,减小了插头整体的体积;相同的设备条件下,可使用更多模穴数的模具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塑胶外壳下部和侧面的圆弧结构有助于抓握,插头的拔出和插入操作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三插插头的底面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铜PIN针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仰视图。
其中,1、铜PIN针;2、塑胶外壳;3、电源线;4、圆弧过渡一;5、内凹圆弧面;6、圆弧过渡二;7、支架;8、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 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便于描述,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塑胶外壳2作如下定义:
底面:与铜PIN针1连接的面;
顶面:与底面相对的面;
后端面:电源线3引出端所在的面;
前端面:与后端面相对的面;
侧面:塑胶外壳2的六个面中剩余的两个面。
图1-3是本实施例所述三插插头的整体结构视图,三根铜PIN针1相互平行且垂直固定在塑胶外壳2的底面上,铜PIN针1部分固定在塑胶外壳2内,另一部分位于塑胶外壳2外;塑胶外壳2的后端面上设有电源线3引出口,电源线3与铜PIN针1连接后从引出口引出。塑胶外壳2的两个侧面均为内凹圆弧面5,塑胶外壳2的前端面与顶面之间设有一内凹的圆弧过渡二6,塑胶外壳2的后端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内凹的圆弧过渡一4,塑胶外壳2的前端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倒角;内凹圆弧面5的设置可以方便在使用过程中抓握插头,能够轻松将插头插入或拔出插座;在不影响内部构件的同时,尽量减小塑胶外壳2的体积,以减少PVC塑胶的使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三朋友电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三朋友电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15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加工中心Y向前拖罩分体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翻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