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纤维物料卸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0101.6 | 申请日: | 2013-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1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彬;杨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博仁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2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物料 卸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压裂、防砂用装置,特别是纤维物料卸料器。
背景技术
纤维压裂防砂技术是通过纤维在压裂液中分散后产生超强的悬浮携砂能力和支撑剂固定能力,从而实现压裂井的快速、高效返排,从根本上预防支撑剂回流出砂和地层出砂;能够有效保持人工裂缝较高的长期导流能力,延长增产有效期;能够在低粘条件下提供优良的悬砂能力,同时有效抑制缝高过度延伸,保证支撑剂在产层段饱填砂和造长缝,在加砂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长的支撑裂缝、更长的增产有效期。
由前所述可知,纤维在解决油气藏压裂井出砂和提高储层改造效果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纤维压裂技术在前期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大的技术难度。首先是加砂用纤维如果在使用前未预分散会影响在压裂液中的分散效果,因此造成悬砂性能不好,并且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砂堵。纤维压裂防砂施工要获得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纤维和压裂液能够充分、均匀混合。因此,纤维如何均匀、有效地与压裂液混合成为关键。其次,前期纤维压裂施工主要采用手工预分散纤维,造成纤维加入浓度不均,压裂过程中纤维加量局部过高,增加了施工风险。因此在推广纤维压裂技术时,有必要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实现纤维与输送气流分离、分离效果好、防止纤维物料泄漏的纤维物料卸料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纤维物料卸料器,它包括壳体、进料管和分离装置,壳体的上端设置有气流出口,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纤维出口,所述的壳体由沿从上到下方向依次连接的上锥形部、圆筒部和下倒锥形部构成,气流出口设置于上锥形部的上端,纤维出口设置于下倒锥形部的下端,所述的分离装置包括固设于壳体内部的筒体和设置于筒体内部的倒锥形壳,倒锥形壳顶端的外径与筒体的内径相等,倒锥形壳的顶端与筒体固定连接,进料管设置于壳体的侧壁上,且进料管依次贯穿壳体和筒体,进料管与筒体的内表面相切。
所述的上锥形部的内部设置有倒锥形内壳,倒锥形内壳的顶端外径与上锥形部的顶端内径相等,倒锥形内壳的顶端与上锥形部的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倒锥形内壳的顶端还安装有封盖倒锥形内壳上端的挡网。
所述的纤维出口连接有出料管,所述的出料管为弯管、直管或者变径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输送的纤维与气流的分离,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通过倒锥形壳、倒锥形内壳和挡网实现了纤维多次与气流分离,可有效防止纤维物料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料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管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料管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料管,3-上锥形部,4-圆筒部,5-下倒锥形部,6-筒体,7-倒锥形壳,8-倒锥形内壳,9-挡网,10-出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纤维物料卸料器,它包括壳体1、进料管2和分离装置,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气流出口,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纤维出口,所述的壳体1由沿从上到下方向依次连接的上锥形部3、圆筒部4和下倒锥形部5构成,气流出口设置于上锥形部3的上端,纤维出口设置于下倒锥形部5的下端,所述的分离装置包括固设于壳体1内部的筒体6和设置于筒体6内部的倒锥形壳7,倒锥形壳7顶端的外径与筒体6的内径相等,倒锥形壳7的顶端与筒体6固定连接,进料管2设置于壳体1的侧壁上,且进料管2依次贯穿壳体1和筒体6,进料管2与筒体6的内表面相切。
所述的上锥形部3的内部设置有倒锥形内壳8,倒锥形内壳8的顶端外径与上锥形部3的顶端内径相等,倒锥形内壳8的顶端与上锥形部3的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倒锥形内壳8的顶端还安装有封盖倒锥形内壳8上端的挡网9。
所述的纤维出口连接有出料管10,出料管10可以为弯管、直管或者变径管,如图1所示,为出料管10的一种结构,且也可根据连接出料管10的设备的不同,将出料管10设置为如图4、图5或图6所示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混有纤维物料的气流经进料管2进入筒体6,由于进料管2与筒体6的内表面相切,气流在筒体6的内壁引导下旋流,由于纤维和气流的密度差异,纤维物料沿着筒体6的内壁往下掉,并最终从筒体6下部掉入下倒锥形部5内部;而气流沿着筒体6内壁旋流到下倒锥形部5内壁,由于下倒锥形部5内壁的反射作用,气流转而向上旋流到筒体6的外壁和圆筒部4的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沿着环形空间往上旋流到上锥形部3,顶部倒锥形内壳8的设置,使得上升的气流沿壳体1内壁流动,并进入倒锥形内壳8与壳体1之间的空间内,受顶部封隔后,气流减速并被下压,从而利于气流内仍残留的部分纤维的下落,被下压的气流最终通过倒锥形内壳8的顶端流出,挡网9的设置则进一步的阻隔了纤维的流出,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纤维物料的泄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博仁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博仁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0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乙基铝粗品的精馏系统
- 下一篇:糠醇脱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