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救生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6615.2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4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董长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长渭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世民 |
地址: | 中国香港元郎***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它是一种能够使遇险人员逃生的救生舱。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受到挑战,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于疾病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前也有在灾难或事故发生时为人们提供继续生存下去的空间的救生设备,包括球形舱体、操作装置、动力装置、换气装置和生活设施;操作装置、动力装置、换气装置和生活设施均装置在舱体内,操作装置分别于动力装置和换气装置连接,所述舱体包括软包层、防腐钢层和防水防火棉层,所述操作装置包括方向盘、操作面板和导向舵,所述动力装置包括邮箱、推进器、发电机、逆变器和蓄电池,所述生活设施包括座椅、休息间、卫生间和电器等。显然,上述结构设计的救生舱结构较为复杂,且适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对救生舱设备功能和适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适于多种危急场合救生的救生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一种救生舱,包括舱体和装置于舱体内的充气装置,所述舱体包括外部的防护层和内部的橡胶内胆,所述舱体的一侧设有出入舱口,所述橡胶内胆外围均匀环绕有若干条索带,藉由前述索带使得橡胶内胆确定出一用于收容人体的人体收容空间;所述人体收容空间内置装有液体气体的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的气体出口与橡胶内胆相通,所述充气装置还设有可束缚于人体上的背带和腰带,该背带上还设有可控制充气装置工作的开关。
优选的,所述的舱体为球形或椭圆形。
优选的,所述防护层是由纳米碳纤维制成的。
优选的,所述舱体的底部设有重心装置。
优选的,所述液体气体为液态空气或液态氦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具有上述的结构设计,其外部采用由纳米碳纤维制成的防护层,内部采用填充气体的橡胶内胆,使得人体在受到自然灾害或事故时可以将人体包裹于本实用新型中,同时减弱本实用新型在下落过程中的重力作用,避免人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人体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具有安全性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结构组件之简要说明:
(1)舱体,(2)充气装置,(3)防护层,(4)橡胶内胆,(5)出入舱口,(6)限位装置,(7)索带,(8)人体收容空间,(9)液态气体,(10)背带,(11)腰带,(12)开关,(13)重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救生舱,包括舱体1和装置于舱体1内的充气装置2,所述舱体1包括外部的防护层3和内部的橡胶内胆4,所述舱体1的一侧设有出入舱口5,所述出入舱口5上连接有可开启和闭合的限位装置6;所述橡胶内胆4外围均匀环绕有若干条索带7,藉由前述索带7使得橡胶内胆4确定出一用于收容人体的人体收容空间8;所述人体收容空间8内置装有液体气体9的充气装置2,该充气装置2的气体出口与橡胶内胆4相通,所述充气装置2还设有可束缚于人体上的背带10和腰带11,该背带10上还设有可控制充气装置工作2的开关12,若遭遇自然灾害或事故时,受难人员背上本实用新型,按动开关12,使得充气装置2中的液态气体9失去压力迅速变成气体将橡胶内胆4膨胀;待本实用新型充气完成后则将人体收容于人体收容空间8,从而实现保护人体的目的,使人体不再受到外部的灾害。
所述的舱体1可以为球形或椭圆形,满足各种危急场合的使用需求。
所述防护层3是由纳米碳纤维制成的,进一步提高防护强度。
所述舱体1的底部设有重心装置13,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下落的过程中人体始终得以保持头上脚下的平稳姿态。
所述液体气体9为液态空气或液态氦气,满足不同危急场合的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安全性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等特点,所述仓体的人体收容空间内,可放置氧气瓶、吹气球等救生设备,可广泛作为海上救生、高楼救生、空中救生及雪地救生等救生设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可能利用上述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在此,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就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长渭,未经董长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866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