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8006.2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3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超;李中元;菅宏;安源;高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大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1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合 试验 套筒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验桩试验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配合试验桩地面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是随着桩基础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就拿西南边陲省份云南来讲,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有了在预制桩上进行的静载试验,但因为桩基础的使用量很少,故试验的数量也少。进入到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础建设规模的逐年加大,特别是灌注桩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常规的静载试验一般在降水井形成降水,土方开挖后,但是现场降水井形成周期较长,无法进行大面积开挖,试验桩数据难以得到,如需进行常规的静载试验,造价高、操作性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简化试验平台,试验造价低,操作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其包括外筒、内筒,外筒与内筒顶部通过连接顶板连接,外筒与连接底板连接,内筒与连接底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封闭材料。
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间隙内设有肋板,所述肋板与外筒固定连接,肋板与内筒之间留有间隙。
使用本实用新型效果明显:通过外筒和内筒的简单连接,实现了不用开挖土方就进行桩试验的效果,简化试验平台,试验造价低,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2是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筒底剖面图示意图。
图中1-外筒,2-内筒,3-连接顶板,4-连接底板,5-封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合试验桩双套筒检测装置,其包括外筒1、内筒2,外筒1与内筒2顶部通过连接顶板3连接,外筒1与连接底板4连接,内筒2与连接底板4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筒1与内筒2之间留有间隙。连接顶板3上、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上方设有注水孔。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封闭材料5。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内设有肋板,肋板与外筒1固定连接。
中空式双套筒装置,顶部利用连接顶板3将外筒1、内筒2满焊连接,底部外筒1与连接底板4焊接,内筒2与连接底板4间留1厘米间隙,间隙用橡胶或柔性材料封堵,同时防止混凝土灌注时进入两筒之间,双套筒之间均匀插入肋板,与外筒1焊接,与内筒2间留5毫米的缝隙,双套筒底标高控制在有效桩顶标高处,试验前将连接顶板3拆除,使内筒2、外筒1分离。
实施例2
外筒1为比桩径大200㎜的钢筒,厚度为7㎜,内筒2为比桩径小20㎜的钢筒,厚度为7㎜。
把顶部内筒2、外筒1焊接在一起,内筒2、外筒1焊接为筒顶内筒2、外筒1之间用连接顶板3满焊,筒底外筒1与连接底板4间焊接,内筒2与连接底板4间留一厘米的间隙,保证后期能有效分离。
底部内筒2与肋板不焊接,外筒1与肋板焊接,肋板为三级的钢筋,在距顶部和底部500㎜处每隔100㎜均匀布置一圈, 与外筒1焊接,内筒2留5㎜孔隙。底部缝隙间用封闭材料5封堵住,内外筒中间用肋支撑,加工完毕后通过25T吊车把双套筒缓慢下到孔内,保证双套筒底标高为有效桩顶标高,试验前使内外筒分离。
其中封闭材料5为橡胶或其他柔性材料,包裹严实,防止水泥浆及土进入孔隙中。
实验中双套筒下落速度控制在2m/min,避免孔口坍塌。双套筒底标高为桩顶设计标高,即桩顶设计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差值为双套筒的高度。试验前内外筒分离要做到把上部封头板及连接顶板3拆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大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大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80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传感器低温特性校准装置
- 下一篇:地下水可循环综合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