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高压球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7831.0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5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马有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27/06;F16K5/08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球阀,具体涉及一种耐高压球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球阀包括阀体,阀体内设设置阀座、阀瓣及控制阀瓣旋转的阀杆,阀杆控制阀瓣的另一端控制阀杆自转的手柄,在现实使用中,手柄在阀杆上端施加一定的转矩并传递给阀瓣,使它旋转90°,阀瓣的通孔则与阀体通道中心重合或者垂直已达到全开或者全关的动作。而在一些特殊场合,突然从空介质到满介质的球阀,介质会对阀瓣产生很大的冲击,对一些抗压能力较弱的阀瓣就会造成损坏,从而影响球阀的继续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瓣不易损坏的耐高压球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阀体,所述的阀体内设设置阀座、阀瓣及控制阀瓣旋转的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位于阀瓣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阻碍介质冲击的缓冲块,所述的缓冲块分别设置于内壁上方和内壁下方,所述的设置于内壁上方和内壁下方的缓冲块沿阀体轴向成对且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缓冲块,当球阀突然从空介质到满介质时,缓冲块抵挡一部分的介质冲击,成对且间隔设置将冲击进行多次传递后降至最低,缓冲块加工简单,可应急使用各种高冲击的工作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缓冲块朝向阀体轴向外侧依次设置有缓冲面及引导面,所述的缓冲面呈开口朝向阀体轴向外侧的弧形面,所述的引导面为将介质引导至相对的缓冲块上且开口朝向阀体轴向内侧的弧形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面对冲击进行抵挡,引导面将介质引导至相对的缓冲块进行二次缓冲,多次缓冲后尽可能降低及冲击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缓冲块位于阀瓣的两侧各四个,所述的阀体一侧的内壁上方和内壁下方各设置两个,所述的内壁下方的缓冲块相对内壁上方的缓冲块沿阀体轴向更靠近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块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优选四个,使加工时长与缓冲效果达到平衡,介质由于受到重力影响先会撞击内壁下方的缓冲块,所以将壁下方的缓冲块靠近外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体包括左体、右体及阀盖,所述的阀座分别夹设于阀瓣与左体及右体之间,所述的阀瓣与左体及右体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座,所述的密封座与左体及右体分别设置有固定插销,与阀瓣之间压设有L形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密封座配合阀座将密封效果达到最好,L形密封圈与阀瓣两个面进行贴合,增加密封面积,尽大可能增加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座朝向左体及右体的径向面上设置有U形槽,所述的U形槽与左体及右体的径向面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所述的阀座朝向阀瓣设置有阀瓣密封圈,所述的阀瓣密封圈上设置有与阀瓣相贴合的密封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紧弹簧将阀瓣密封圈压于阀瓣上,并设置密封斜面增加贴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斜面上设置有三角形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三角形缺口用于收集阀瓣与阀瓣密封圈摩擦产生的杂屑,使杂屑不会在配合面中反复摩擦,延长阀瓣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座上设置有阀瓣密封圈的安装腔,所述的沿左体和右体轴向的安装腔腔壁上设置有卡块,所述的卡块截面呈倒钩状,所述倒钩的尖部相对安装腔的开口方向反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呈倒钩状且尖部相对安装腔的开口方向反向增加了卡块的卡设稳定性,使卡块的实用性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卡块以右体轴向环绕设置构成环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可通过各种方式设置,包括沿内周面均匀分布若干个,这里优选环绕左体和右体轴向设置呈环状,其效果更好,卡设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卡块设置于周面半径较小的安装腔腔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球体的转动方式,卡块设置于周面半径较小的安装腔腔壁使阀座安装稳定性更佳。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7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广播单频网抗噪声移动信号传输方法
- 下一篇:有机金属化合物及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