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液漏斗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6020.9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2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韬;范蓓;王凤忠;李敏敏;董元元;卢嘉;王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L9/00 | 分类号: | B01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斗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仪器装置,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分液漏斗支架。
背景技术
分离纯化是现代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手段,是制备精细样品的重要措施。在分离纯化过程中,采用分液漏斗对样品粗提物进行分步萃取是其必要的步骤。分液漏斗是一种玻璃器皿,用来分离两种密度不同且不相溶的液体物质,例如水和油。分液漏斗球形部分为倒梨形的玻璃容器,上方可用玻璃塞进行密封,下方经一个阀门可由玻璃管导出液体,由于分液漏斗的特殊形状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存放不便的问题。
传统的分液漏斗支架主要以铁架台、铁圈为支撑物。由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收萃取溶剂用量的影响,需要经常更换不同孔径的铁圈以适应不同容量分液漏斗的需要,在造成设备资源浪费的同时,增加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繁琐程度,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工浪费。
现有技术中虽然对原有设备进行了部分改良,但仍然存在着设备不稳定,不便于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液面等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更换支撑环即可使用多种型号分液漏斗,并且支撑稳定度高,观察读数效果好的分液漏斗支架。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液漏斗支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柱相垂直;每个所述支撑杆上均设置有一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之间设置有透明的连接壁;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环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环与所述连接壁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2个,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为180°;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3个,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为120°;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4个,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为90°。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支撑环所在的平面为同一平面或为沿竖直方向相平行的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平行设置;所述两个支撑柱间设置有至少一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通过所述支撑杆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支撑柱上。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组件,所述两组支撑组件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支撑环设置于所述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壁由透明塑料、透明玻璃或透明亚克力材料中的一种制成。
优选的,所述底座、支撑柱、支撑杆、连接杆、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由塑料、木头或铸铁中的一种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两个支撑环,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更换第一支撑环和支撑杆,仅需更换第二支撑环即可适合多种分液漏斗使用,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透明的连接壁,在保证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同时,能够保证实验观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液漏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分液漏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分液漏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分液漏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座;2、支撑柱;3、支撑杆;4、第一支撑环;5、连接壁;6、第二支撑环;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液漏斗支架,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固定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柱2,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一个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杆3,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的个数为一个,其中,所述支撑杆3与所述支撑柱2相垂直;所述支撑杆3上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环4和第二支撑环6,所述第一支撑环4和第二支撑环6之间设置有透明的连接壁5,所述连接壁5由透明塑料、透明玻璃或透明亚克力材料中的一种制成,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壁5选用透明塑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环4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支撑环6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60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流座
- 下一篇:一种水龙头主体内芯不易损坏的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