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轿车新风空调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5795.4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8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高军;沈廉;舒艳虹;王俊飞;包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轿车 新风 空调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轿车车身涂装车间喷漆线喷房用的轿车新风空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涂装车间的喷漆线中,对喷房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喷房新风空调内的各锻体的参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及反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车新风空调控制系统,以保证空调内部空气参数得到及时的反馈及控制,保证送风条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车新风空调控制系统,包括PLC,PLC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过滤段堵塞情况的压力检测装置相连接,PLC的输出端与用于控制的一次加热火焰强度的预加热燃烧机调节阀、用于控制二次加热火焰强度的二次加热燃烧机调节阀、用于控制冷冻水流量的冷冻水循环调节阀相连接、用于进行报警切断的超温报警检测装置、用于控制水雾喷量的喷淋水泵相连接。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通过对温湿度的检测,利用PLC控制一次、二次加热段火焰的强度,喷淋段喷出水雾量的大小,以及表冷段冷冻水的流量大小,达到对温湿度的调节,满足送风条件。
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新风温度传感器、喷淋后温度传感器、表冷后温度传感器、送风温度传感器,检测不同段设备工作后,空调内空气的状态。
所述湿度传感器包括新风湿度传感器和送风湿度传感器,检测不同段设备工作后,空调内空气的状态。
所述新风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空调新风入口处,用于检测新风的温度。喷淋后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喷淋加湿段后,用于检测经过喷淋后的空气温度。表冷后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表冷段后,用于检测经过表冷器处理后的空气温度。送风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喷漆送风处,用于检测送入喷漆室的空气温度。
所述新风湿度传感器设置于空调新风入口处,用于检测新风的湿度。送风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喷漆室送风处,用于检测送入喷漆室的空气湿度。
所述用于检测高温的超温传感器和用于进行报警切断的超温报警检测装置设置于一次加热段后和二次加热段后,用于保护设备。
所述PLC的输出端与用于显示所测温湿度数据及设备运行情况的显示装置相连接。操作人员可通过显示装置对各个机器的运转、停止、异常状态进行确认,并观察所测实时温湿度。另外,异常的履历也可以在画面上有显示,因此可以查看已经复位的异常。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轿车喷漆线喷房用的新风空调控制系统,以保证空调内部空气参数得到及时的反馈及控制,保证送风条件。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类别的传感器、PLC和有关控制设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超温检测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压力检测装置,显示装置。所述温度控制系统主要采用PLC控制,输入端连接新风温度传感器、喷淋后温度传感器、表冷后温度传感器,送风温度传感器。湿度控制系统主要采用PLC控制,输入端连接新风湿度传感器、送风湿度传感器。通过输入端所获得的各段设备的温湿度信息调节冷冻水、喷雾和火焰大小,有效改善送风条件。所述超温检测系统设置在一次加热及二次加热后,有效检测高温并进行报警切断,保证设备的安全欲行。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能有效检测过滤段堵塞情况,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更换。所述显示装置对各个机器的运转、停止、异常状态进行确认,并显示所测实时温湿度。另外,异常的履历也可以在画面上有显示,因此可以查看已经复位的异常,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新风空调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示意图
其中,1-新风湿度传感器,2-新风温度传感器,3-第一超温传感器,4-第一超温报警检测装置,5-压力检测装置,6-PLC,7-喷淋后温度传感器,8-表冷后温度传感器,9-第二超温报警检测装置,10-第二超温传感器,11-送风温度传感器,12-送风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57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