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盘式多用途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71959.6 | 申请日: | 2013-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9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唐建平;夏春屹;戚菊芳;蒋延峰;侯吉明;蹇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P23/02 | 分类号: | B23P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169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盘 多用途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构件机械加工领域的切削加工刀具,具体是一种既能进行孔加工,又能进行针对多种金属材料平面加工的圆盘式多用途刀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机械零件加工行业中,对于大平面铣削和孔加工现有的加工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采用刀具制造商提供的端面铣刀来加工,因为加工平面尺寸比较大,这种刀具一般具有8片以上刀片,刀盘上具有与刀片形状相似的安装面,采用刀片与刀盘连接夹紧并形成固定的切削角度来完成平面加工;
2、采用与工件材料匹配的立铣刀来进行平面加工,采用往复来回的走刀方法来完成平面的加工。采用圆弧插补的方法,完成孔的加工;
3、采用刀具制造商提供的专用镗刀来完成孔的加工;
上述三种方法的缺陷为:
缺陷1:由于刀具的切削几何角度是固定的,没法进行调整,一把刀具只能针对一种材料的平面加工,能取得较好效果,无法实现通用性;这种刀具只能用于平面加工,无法进行孔的加工;刀具成本高,一般都在万元以上。
缺陷2:由于立铣刀直径尺寸较小,最大的立铣刀直径尺寸一般在只能采用来回走刀来完成平面的加工,影响切削加工效率;刀具在来回走刀时在工件上会产生接刀痕迹,影响切削加工后工件表面粗糙度;在较大孔加工时只能采用圆弧插补和分层切削的方法完成孔的加工,这种方法加工效率低,孔的表面质量、尺寸精度难于保证。
缺陷3:专用镗刀一般只能加工孔,无法同时完成平面的加工;刀具制造成本高,一般也在万元以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要用一把刀具同时完成零件大平面和孔的加工,现有的刀具和加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除以上方法以外,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实用新型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用一把刀具针对各种材料零件的大平面加工和同时具有孔加工功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盘式多用途刀具,解决了用一把刀具针对各种材料零件的大平面加工和同时具有孔加工功能的问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圆盘式多用途刀具,包括刀杆、斜楔压紧块、刀盘、键块以及刀柄,所述键块为两个,两个键块与刀柄固定连接,所述刀盘分别与两个键块和刀柄上的定位心轴配合,并压紧固定于刀柄上,所述斜楔压紧块为两个,所述刀杆通过两个斜楔压紧块压紧固定在刀盘上。
优选地,所述两个键块与刀柄之间通过两个M5螺钉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刀盘通过垫圈和M10螺钉压紧固定在刀柄上。
优选地,所述刀杆为双刀杆,所述斜楔压紧块与双刀杆呈对称结构。
优选地,所述两个斜楔压紧块与刀盘之间通过四个M8螺钉固定。
优选地,所述刀杆在刀盘之间采用斜楔压紧方式,通过更换刀杆,实现对多种金属材料的平面加工,是一种既能进行孔加工,又能进行平面加工的切削加工刀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1、本实用新型刀杆采用斜楔压紧方式,调换方便,通过调换具有不同角度、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刀杆1,可实现对多种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
2、本实用新型从结构上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各部件连接可靠,刚性好,可采用较大的切削用量来提高加工效率。
3、本实用新型可与多种机床主轴连接,通用性强,采用工作台移动进给用刀杆1径向刀刃切削,可实现平面的加工;采用主轴轴向进给用刀杆1端面刀刃切削,可实现孔的加工。
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刀杆,实现对多种金属材料的平面加工,是一种既能进行孔加工,又能进行平面加工的切削加工刀具,实现了用一把刀具对多种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现了用一把刀具同时完成平面和孔的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结构简单,刀具制造成本低。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中:1为刀杆,2为斜楔压紧块,3为M8螺钉,4为刀盘,5为垫圈,6为M10螺钉,7为键块,8为M5螺钉,9为刀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71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身电子稳定性系统的闭环测试系统
- 下一篇:连续化生产室温硫化硅橡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