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8764.6 | 申请日: | 2013-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0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谭智;周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13/514 | 分类号: | H01R13/514;H01R13/518;H01R27/02;H01P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妍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 信号 传输 快速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接口的快速连接,特别涉及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件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高度集成化的电子设备需要实现各设备间的可靠连接和快速安装。
电子设备的接口一般由电源接口、低频信号接口和高频微波信号口组成。为了防止信号间的相互干扰,三种接口必须独立.
传统的模块间信号连接主要有:电源接口和低频信号接口靠柔性线束连接;高频信号接口可用高频电缆或波导连接。目前,市场上有电源接口快速连接器,低频信号接口快速连接器和高频信号接口快速连接器。在单种类型的接口实现快速插拔的使用上,已经有较成熟的方法。但是,未找到关于如何实现多模块间多种类型的接插件同时实现快速插拔的相关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该结构精巧,并可以实现多模块间可靠传输及快速安装。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其特点是,包含:
基准板;
若干个第一模块,其插接在所述的基准板一侧面上;
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准板的另一侧面上的第二模块、第三模块及第四模块。
每个所述的第一模块分别设有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及波导口。
所述的基准板开设有第一接插件缺口、第二接插件缺口和波导传输口;
所述的第一接插件缺口、第二接插件缺口和波导传输口分别与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和波导口相对应。
所述的基准板另一侧面设有至少一对导向柱。
所述的第二模块设有导向孔、第一接插件通过孔及波导通过孔;
所述的导向孔分别对应导向柱,且所述导向柱穿过导向孔;
所述的第一接插件通过孔与第一接插件缺口相对应;
所述的波导通过孔与波导传输口相对应。
所述第二模块还设有若干个第二插座,所述第二插接件分别穿过基准板与第二插座相连。
所述的第三模块和第四模块依次套置在所述基准板的导向柱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柱及导向孔配合,完成各个模块之间的安装,提高了产品精度。
本实用新型按各个模块的功能分类,相同功能的模块分布在同一层面上,各层模块之间相对安装,满足快速插接及安装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的第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块排布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准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准板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模块间信号传输的快速连接结构,包含:基准板1;12个排布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模块2,其插接在所述的基准板1一侧面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准板1的另一侧面上的第二模块3、第三模块4及第四模块5。
如图2、3所示,每个第一模块2分别设有第一插接件21、第二插接件22及波导口23,第一插接件21为J63A型浮动安装插头,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第二插接件22为J30J型浮动安装插头,用于传输电源信号;波导口23为BJ320波导口,用来传输毫米波激励信号;上述所有第一插接件21、第二插接件22及波导口23布置在同一平面上,便于后续的插接。
如图4所示,基准板1开设有第一接插件缺口11、第二接插件缺口12和波导传输口13;第一接插件缺口11、第二接插件缺口12和波导传输口13分别与第一插接件21、第二插接件22和波导口23相对应,基准板1另一侧面设有至少一对导向柱14(参见图5)。
如图6所示,第二模块3设有导向孔31、第一接插件通过孔32、波导通过孔33及第二插座;导向孔31分别对应导向柱14,且所述导向柱14穿过导向孔31;第一接插件通过孔32与第一接插件缺口11相对应;波导通过孔33与波导传输口13相对应。第二插接件22穿过基准板1与第二插座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87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