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布式光纤监测隧道沉降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61056.X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7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丁勇;俞设;董雪花;姚庆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勇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光纤 监测 隧道 沉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木工程安全监测,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光纤监测隧道沉降的装置。
背景技术
据统计,近几年来有将近30个城市已经获批建设地铁工程。而地铁工程多建于地下岩土体介质中,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很多不确定性,随着运营年限的增多或其它特定因素,会出现沉降变形过大及其次生病害。地铁车站多采用桩基础,沉降变形通常很小;而地铁隧道区间采用天然地基,沉降变形相对较大,且历时多年甚至几十年,特别软土地区。
地铁隧道过量沉降变形是地铁区间隧道工程的常见病症,特别是沿海沿江软土地区或软硬地层交错地带。它会引发结构开裂、管片严重错台、密封失效、地下水渗漏、螺栓锈蚀、道床脱空、铁轨下凹(沉降槽)、轨顶上调超限等次生病害。如不及时发现或预警,很可能诱发运行摇晃撞击、洞内卡车、受电不良停车等安全事故。
目前对地铁区间隧道的沉降观测还是用通常的工程测量手段,即沿隧道纵向每间隔几十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利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逐点观测,经计算分析得到各点的沉降量(单次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判断其是否超限,是否影响地铁运营及其影响程度。
但是地铁隧道不同于地面工程,采用通常的工程测量手段往往很难满足目前地铁隧道沉降的观测工作。相对于地面沉降观测,地铁隧道沉降观测通常面临以下问题:(1)隧道内通视条件差。即使在开灯条件下也是光线昏暗,不利于水准仪或全站仪观测。(2)洞内观测的“时间窗口”短暂。地铁属于“封闭空间”,非停运时段不得进入,一般只能在凌晨1点至4点才准许进入。(3)洞内观测只能从一端到另一端延续进行。洞内都属于沉降变形区,不像地面可以沿线设置几个基准点,可以多段进行。(4)洞内沉降观测分点进行。沉降观测点间距通常20-40米,特定条件下可加密至10米。同时观测点未必能设置在沉降最大点处。(5)每次观测时间持续较长。地铁隧道区间多为1km左右,一次观测需要2-3天。(6)即使目前的自动化监测(“测量机器人”或静力水准观测),也是对固定的观测点(间距十几米至几十米)进行观测,投资巨大,同时也是不能实行沿线连续性沉降观测。鉴于上述特点,目前地铁隧道沉降观测多限于已经发现明显沉降病害的区间段落,沉降观测数据在纵向上不具备测点连续性(观测点间距很小)特征,不利于沉降变形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容易导致险情遗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光纤监测隧道沉降的装置,通过使用具有精度高、耐久性好、抗电磁干扰优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地铁隧道全天候实时自动的沉降监测以及突发情况的及时报警。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监测装置包括两个相同的监测单元。监测单元包括分布式光纤、卡槽板。卡槽板为半圆形厚板,半径在8~10cm,平面中心开有圆孔用于固定,圆弧面开有斜槽,保证分布式光纤能卡入。卡槽板固定在每个隧道管片中线上,且相邻两个卡槽板连线与隧道纵向呈30°的夹角。分布式光纤沿卡槽板圆弧面从隧道一端到另一端折线布设,之后转向直线返回到起点。将卡槽板与分布式光纤用胶粘固定,一个监测单元制作完成。在已有上述监测单元的隧道管片上,再布置一个相同的监测单元,使得这两个监测单元沿隧道纵向中线对称,即完成监测装置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勇,未经丁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10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