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层逃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56502.8 | 申请日: | 2013-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7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冯予沁;孙成文;蔡璇璇;杨驰;陈怡蕾;张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06 | 分类号: | A62B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外置逃生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层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包括高层居民楼、高层办公楼、高层商务楼等等。虽然高层建筑楼都配备逃生通道、消防器材等,但是,如果遇到火灾、地震等特殊情况发生时,逃生通道比较小,逃生所需时间长,往往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高楼火灾逃生装置,如:高楼火灾逃生自救索,楼房火灾自救器,高空逃生装置,简易火灾逃生装置等。但是这些逃生装置中,大多数结构复杂、造价高、工作效率低,安全性不高。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008785A,专利申请日为2010.12.15,发明名称为:双吊篮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该双吊篮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中的钢丝绳两端分别挂有一个吊篮,其中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在固定滑轮座中设有滑轮和钢丝绳锁紧机构,逃生人员进入吊篮之前,先将钢丝绳锁紧,待逃生人员进入吊篮之后再将锁紧解除,然后吊篮从高层下降至底楼地面上,便于高楼内人员的逃生,缩短了逃生时间。但是该双吊篮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的两个吊篮在下降过程中会碰撞到高楼的外墙壁,影响吊篮的下降速度,而且逃生人员呆在吊篮中,人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不利于二次营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层逃生装置,该逃生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有效地缩短了逃生时间,确保了逃生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高层逃生装置,包括固定在高层外墙壁上的倒L型固定座、与固定座的水平板相卡合并能左右移动的T型伸缩架,其特征在于:该逃生装置还包括下降器和与下降器呈8字型缠绕连接,并固定在伸缩架的相邻两侧边上的下降绳,
所述下降器由支架、导管及握柄组成;所述支架的上固定有圆形导轨,所述圆形导轨的下方设有可转动的扇形导轨;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穿孔;所述导管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两侧。下降绳穿过导管,固定绳索位置,以确保下降器不会发生突然90°的位置突变。
所述扇形导轨上设有转动轴,该转动轴与握柄连接。
所述下降器在下降时,该扇形导轨的顶角和圆形导轨的间距大于所述下降绳的直径;所述下降器在夹紧时,该扇形导轨的顶角和圆形导轨的间距小于所述下降绳的直径。
其中,所述握柄的底端套有防滑套。
其中,所述防滑套为橡皮套或塑料套,可以有效防止手握在握柄上是打滑的现象发生。
其中,所述下降绳的直径为8-11mm。可以有效卡在扇形导轨和圆形导轨之间。
其中,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栓固定在外墙壁上,拆卸非常方便。
其中,所述伸缩架的水平扣板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矩形,所述水平板与所述水平扣板相卡合。这样的设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移动水平扣板而调解下降器和墙面之间的距离,防止在下降的过程中碰撞在外墙壁上。
其中,所述水平扣板的竖直侧面上设有节绳螺栓a,与该水平扣板的竖直侧面相邻的竖直侧面上设有节绳螺栓b。
其中,所述下降器的数量为2个,一个上升时,一个正好下降,没有空行程,工作效率高,节省了逃生时间。
使用时,只需一个带有挂钩的绑带,绑带的一端固定在逃生者身上,另一端通过挂钩挂在支架底部的通孔上,握紧握柄并使得握柄与支架靠近就可以下降到地面了,非常方便、简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所述高层逃生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下降速度快,可控性高,缩短了逃生时间,提高了逃生生存率,而且该逃生装置可以重复使用,拆卸方便。
2、所述高层逃生装置的下降器为两个,一个上升、一个下降,没有空行程,工作效率高,节省了逃生时间。
3、所述高层逃生装置搭载过程中逃生者的四肢不受束缚,可以活动自如,方便操作和自我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层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降器的夹紧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降器的下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固定座,2是伸缩架,3是下降器,4是下降绳,11是水平板,21是水平扣板,31是支架,32是导管,33是握柄,34是圆形导轨,35是扇形导轨,36是转动轴,37是穿孔,38是防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565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