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凝土搅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3683.0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2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桃英;王香兵;唐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俊达测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42 | 分类号: | B28C5/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搅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属于建筑用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车用来运送建筑用混凝土的专用卡车;由于它的外形,也常被称为田螺车。这类卡车上都装置圆筒型的搅拌筒以运载混合后的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会始终保持搅拌筒转动,以保证所运载的混凝土不会凝固。它主要由搅拌筒及其辅助支撑部件组成。搅拌筒是混凝土的装载容器,它是由优质耐磨薄钢板制成,为了能够自动装、卸混凝土,其内壁焊有特殊形状的螺旋叶片。转动时混凝土沿叶片的螺旋方向运动,在不断的提升和翻动过程中受到混合和搅拌。在进料及运输过程中,搅拌筒正转,混凝土沿叶片向里运动,出料时,搅拌筒反转,混凝土沿着叶片向外卸出。叶片是搅拌装置中的主要部件,损坏或严重磨损会导致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另外,叶片的角度如果设计不合理,还会使混凝土出现离析。
出料的均匀性问题是搅拌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在运送砼时,搅拌筒转速应控制在2~5r/min,并将搅拌筒的总转数控制在300转内。若砼的运输距离较长或塌落度较大时,出料前应先将拌筒快速转动5~10转,使里面的砼能充分搅拌,这样出料的均匀性就会大大提高。若途中砼失水,到工地应加水调整,并充分搅拌。当然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因为这样会使砼的质量得不到控制。有的用户在使用时不注意控制运输过程中的转速,过快则会增大燃油消耗,过小则会造成砼的离析。因此应严格按要求控制拌筒的转速,以利提高效益。
现有技术的搅拌车由于内部搅拌叶片均采用的是螺旋叶片,因此存在上述所说的磨损严重导致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及出料不均匀的问题。
搅拌不均匀及出料不均匀一直是建筑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车,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搅拌罐内叶片的结构及角度,解决了搅拌不充分、出料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包括车体、搅拌罐、支架;所述搅拌罐内壁设置叶片,所述叶片包括根部和端部,所述叶片的端部朝向罐体内部,所述叶片的根部与搅拌罐内壁固定连接,其连接处沿搅拌罐内壁呈圆环状分布,所述圆环状分布连接处形成圆形平面,所述圆形平面过搅拌罐的中心轴,且与该中心轴垂直;同一圆环上的相邻两个叶片分别位于连接处形成的圆形平面两侧,且相邻两个叶片与圆形平面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叶片与搅拌罐内壁之间形成夹角。
所述叶片与圆形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75度。
所述叶片与圆形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
所述叶片与搅拌罐内壁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所述叶片与搅拌罐内壁之间的夹角为45度。
所述圆形平面包括至少两个。
所述圆形平面为3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搅拌罐内的叶片沿搅拌罐内壁成环状分布,且与连接处形成的圆形平面成角度,相邻两个叶片分别位于圆形平面两侧,使得混凝土在搅拌罐内向任何方向旋转、飞溅均能够得到充分搅拌,接触面积大。
(2)所述叶片与搅拌罐内壁之间形成30~60度夹角,优选为45度,使得混凝土在搅拌罐内部旋转时向上或向下运动均能够接触到叶片,使得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搅拌,搅拌效率提高了一倍,缩短了搅拌时间。
(3)叶片呈圆环形均匀分布,且与搅拌罐内壁成角度,容易装卸物料,且不容易磨损,提高了实用寿命,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搅拌罐内壁剖面图。
其中,图中的标识为:1-车体;2-搅拌罐;3-支架;4-搅拌罐内壁;5-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俊达测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俊达测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36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卵巢囊肿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