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9285.1 | 申请日: | 2013-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0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林;邵文秀;王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玉林 |
主分类号: | A62C27/00 | 分类号: | A62C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1000 辽宁省锦***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高空 救援 消防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属于消防领域高空救援特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人员救生主要是云梯车,最高达70多米,但由于效率低,获救人员从云梯下到地面十分困难,恐高、年老、弱小或者负伤人员的不能下来,需要云梯车收回云梯,速度慢,救人效率十分低下;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种用于消防车的逃生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方案,专利号为200920171770.7,该方案采用伸缩筒与举升液压缸相连接的方式,即伸缩筒代替传统伸缩臂承受各种载荷和力矩,由于伸缩筒内部又是人员逃生通道的设计,这种方式结构复杂,为了能够容纳人员逃生,整个伸缩筒内部即留有人员通过空间又得承受各种载荷和力矩,造成体积结构重量巨大,结构复杂,成本高,传统车辆底盘不适合,此外其内部人员逃生采用水流冲击减速方式更是不适合不方便,特别是在冬季结冰的情况下,因此这种专利无论是方法还是结构都太复杂,不实用,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相对简单且更高效的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高层建筑人员救生能力的不足,提供一种相对简单、可行且高效的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本实用新型原理是利用在传统承力伸缩臂上平行安装逃生用伸缩套桶以及在伸缩套桶内安装可上下升降的带支撑轮式救生舱,或者带有节段收敛逃生通道方式来解决人员逃生问题,另外像传统吊车那样,在伸缩臂顶端吊挂有升降救援舱,方便救援那些不适合在伸缩套桶通过的体型过于肥胖、年老、弱小或者负伤人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 主要由带伸缩支撑腿的车辆底盘,回转台,举升液压缸,伸缩臂,伸缩套桶,滑梯,卷扬机,缓降器,升降救援舱和高空救援平台组成,其特征是在回转台上面,举升液压缸与伸缩臂连接,伸缩臂与伸缩套桶平行放置,最底层基础段伸缩臂与最底层基础段伸缩套桶刚性连接一起,最底层基础段伸缩套桶下面与滑梯相连接,伸缩臂其余节段顶端部位通过支座与伸缩套桶其余节段顶端部位对应连接,伸缩臂最顶层节段顶端连接高空救援平台,下方通过卷扬机的绳索吊挂着升降救援舱。
为了使本方案的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能实现更大高度的举升,可在回转台上设有支撑梁,通过液压缸升起,支撑梁上面有滑轮或卷扬机,卷扬机带动绳索通过支撑梁上面滑轮与伸缩臂连接,增强伸缩臂抗弯能力和载荷,使伸缩臂尽可能长。为了防止支撑梁回收时与伸缩套桶干涉,支撑梁可设计成双支撑的A型或者∏形。
为了提高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营救的人员的逃生效率,该消防车同时提供了两个通道,其中之一就是伸缩套桶这个通道,如果套桶截面尺寸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在这个伸缩套桶内可以设有可上下升降的带支撑轮式救生舱,用于人员逃生;除此之外,如果套桶截面尺寸有限,也可以在其内部设有柔性逃生通道,逃生通道部分节段收敛且有弹性,以起到缓冲人体下落速度作用,逃生通道由多层柔性材料制成,内部可设有弹性胀圈,最外为耐磨防火防热层,中间柔软弹性缓冲层,内部为防摩擦防热层,且逃生通道内部有缓降器的缓降绳索通过,伸缩套桶和内部逃生通道横截面可做成圆形,以便减小体积,受力均匀,方便人体滑下,此外伸缩套桶段与段设有滑道,减小套桶之间的摩擦阻力。
为了减小套桶伸缩时逃生通道之间互相干扰,伸缩套桶内逃生通道可做成一个整体的,也可以按外部套桶结构分段隔开,且最顶端的逃生通道开口与顶端套桶开口边缘连接,沿着套桶上出口一直延伸到相邻的伸缩套桶的最底端,其他节段的逃生通道进口则从其节段最底端开始连接,出口延伸到下一个相邻伸缩套桶的底端,减小套桶伸缩 时逃生通道之间彼此互相干扰。
多功能高空救援消防车为了降低逃生人员落地速度,减少伤害,其特征是连接伸缩套桶尾部的滑梯内采用柔性材料或充气气垫做成,使人下落出来时有足够的缓冲,减少伤害,滑梯下面可设随动支撑轮,方便移动。
在伸缩臂最顶层节段顶端连接的高空救援平台上设有照明灯具、水炮和救援工具箱,救援工具箱内装手套,安全帽,呼吸器,防火服和氧气瓶等,以方便消防员灭火救人,逃生者也可以带着这些装备顺利回到地面,减少受伤的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玉林,未经王玉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92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模组的校正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芯片及其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