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医针灸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1613.3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1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6;A61H3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200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医 针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中医针灸针。
背景技术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之一,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穴位疗法,将针灸针扎入穴位后进行治疗,可通过艾蒸、震动等方式治疗,但针灸针扎入的深度需要中医师的长期经验,扎入过深反而会给病人增加痛苦,扎入过浅则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中医针灸针,能控制针灸针扎入穴位的深度,防滑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中医针灸针,包括针灸针本体、多条警示线、艾灸盆、滤网、防滑套、一对旋转推板、指环、震动连接器及震动连接凹槽;所述的多条警示线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上,位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的针尖上方,所述的多条警示线有三条,所述的多条警示线从上到下分别是蓝色、黄色和红色的警示线;所述的艾灸盆套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的中部,所述的艾灸盆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的艾灸盆沿所述的针灸针本体上下滑动,所述的艾灸盆内设艾草;所述的滤网设置在所述的艾灸盆的底部;所述的防滑套套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的顶部,所述的一对旋转推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的防滑套的两侧,所述的防滑套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同步转动,所述的防滑套及所述的一对旋转推板上设有防滑斜纹;所述的指环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的顶端;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上,位于所述的艾灸盆的上方,所述的震动连接器通过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连接。
上述的中医针灸针,其中,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是半圆形凹槽,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与所述的震动连接器相适配。
上述的中医针灸针,其中,所述的艾灸盆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同轴设置,所述的艾灸盆呈漏斗状,所述的艾灸盆的直径不超过所述的针灸针本体的直径的五倍。
上述的中医针灸针,其中,所述的震动连接器与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的连接处设有发热垫,所述的发热垫外接发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能控制针灸针扎入穴位的深度,不同的穴位可参考不同的警戒线,还能同时进行艾熏、震动、发热等辅助治疗,使中医针灸的效果充分发挥,减轻针灸治疗师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医针灸针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医针灸针的艾灸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一种中医针灸针,包括针灸针本体1、多条警示线2、艾灸盆3、滤网4、防滑套5、一对旋转推板6、指环7、震动连接器8及震动连接凹槽9;所述的多条警示线2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上,位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的针尖上方,所述的多条警示线2优选三条,所述的多条警示线2从上到下分别采用蓝色、黄色和红色的警示线,可用于警示插入穴位的深度;所述的艾灸盆3套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的中部,所述的艾灸盆3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活动连接,所述的艾灸盆3沿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上下滑动,所述的艾灸盆3内设艾草,用于艾熏;所述的滤网4设置在所述的艾灸盆3的底部,能增加艾熏的效果;所述的防滑套5套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的顶部,所述的一对旋转推板6分别设置在所述的防滑套5的两侧,下压力和转动力可作用在旋转推板6上,所述的防滑套5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同步转动,达到捻转和扎入的目的,所述的防滑套5及所述的一对旋转推板6上设有防滑斜纹10,可起到防滑作用;所述的指环7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的顶端,可套在手指上,防止滑脱;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9设置在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上,位于所述的艾灸盆3的上方,所述的震动连接器8通过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9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连接,用于震动针灸针本体1。
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9是半圆形凹槽,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9与所述的震动连接器8相适配。
所述的艾灸盆3与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同轴设置,所述的艾灸盆3呈漏斗状,所述的艾灸盆3的直径不超过所述的针灸针本体1的直径的五倍,能确保针灸针本体1保持竖直,艾熏沿针灸针本体1渗入体内,效果更显著。
所述的震动连接器8与所述的震动连接凹槽9的连接处设有发热垫11,所述的发热垫11外接发热装置,可对针灸针本体1加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控制针灸针扎入穴位的深度,不同的穴位可参考不同的警戒线,还能同时进行艾熏、震动、发热等辅助治疗,使中医针灸的效果充分发挥,减轻针灸治疗师的工作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未经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16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鼻胃管喂养输注装置
- 下一篇:按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