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壁热式回火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6121.5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6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谢少东;潜伟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达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18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140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壁热式 回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热式回火炉。
背景技术
一般锻造高弹性金属材料需要进行高温加热、淬火冷却、回火等处理。回火可改变金属奥氏体晶粒大小,消除应力,使晶粒细化,是金属工具器件必要的工艺过程。
传统的回火炉操作方式为:在一个立式井状炉里加入药水,再通入正负电极,电极产生的高热量用于加热药水,最后将工件侵入药水中回火,但是电极容易在高温中消耗,使电极越来越短,因此回火炉底部的药水将不能直接接触电极,此时,药水的温度由上端传递至下端,极易形成温度的两级分化,模具产品在不同的温度下保温得到的硬度不同,使金属两段的韧性也不尽相同。同时电极采用局部放热的模式,因此要加热至一定高温其能量消耗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一种节能常温式的回火炉急需我们开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回火炉能耗高、难保持恒温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壁热式加热,同时加热范围平均的回火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壁热式回火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炉体和加热井,炉体的顶端设有炉盖,所述的炉体置于加热井的井坑内,井坑的内壁及底部均设有加热体,加热体与炉体之间设有使上述两者之间形成间隙的间隔装置。
所述的间隔装置包括设置在井坑内壁呈上下分层设置的多层隔板和开设在井坑底部的内嵌槽,所述的隔板沿井坑内壁周向环形设置,隔板上设置加热体,加热体的宽度小于隔板宽度。炉体插入加热井时,炉体不与加热体直接接触。
所述同层隔板上的加热体首尾相接。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插口,插口内插有定位销。
所述的加热井采用隔热耐火砖砌成。
所述加热体为电热丝。
所述加热井的内壁上设有测温管,测温管内设有热电耦。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结构使炉壁受热均匀,同时即可保证回火炉的恒温状态;而且采用多点加热的方式,比传统电极加热更能减小能耗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壁热式回火炉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壁热式回火炉的加热井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热井;2、定位销;3、内壁;4、加热体;5、内嵌槽;6、隔板;6a、插口;7、炉体;8、炉盖;9、测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壁热式回火炉包括炉体7和加热井1,炉体7的顶端设有炉盖8,炉体7置于加热井1的井坑内,井坑的内壁3及底部均设有加热体4,井坑的内壁3上设有测温管9,测温管9内设有热电耦。如图2所示,加热体4与炉体7之间设有间隔装置,间隔装置包括设置在井坑内壁3呈上下分层设置的多层隔板6和开设在井坑底部的内嵌槽5,隔板6沿井坑内壁3周向环形设置,隔板6上设置加热体4,加热体4的宽度小于隔板6宽度,而同层隔板6上的加热体4首尾连接。在隔板6上还开设有插口6a,在插口6a内安插有用于限位加热体4的定位销2,所述的加热井1采用隔热耐火砖砌成,加热体4为电热丝。
将炉体7吊进加热井1中,然后在炉体7内注入药水,给加热体4通电加热,使药水达到一定的温度,最后打开炉盖8将工件放入药水中保温,该壁热式结构使炉体7受热均匀,工件的回火马氏体组织状态趋于稳定。上述隔板6可隔挡相邻两个加热体4并使之不会相触,同时隔板6宽度大于加热体4的宽度又可使炉体7不与加热体4直接接触,保证炉体7无局部高温。
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所有“包括……”均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其含义等同于“至少含有……”,而不应理解为封闭式的含义,即其含义不应该理解为“仅包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达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达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61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