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程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6466.2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蔡祝平;王俊华;徐森;吴义生;何丽君;熊金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台市东方船舶装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地址: | 22423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程 絮凝 生物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船舶、海上装备、城市乡镇等海上和陆上点源生活污水的处理装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严重阻碍,人们面临着资源性和水质性双重缺水的严峻考验。为此,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寻求生活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经,并通过制定各种国际公约、排放标准来限制和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要求。
国际海事组织(IMD)制定的《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中规定,海上生产生活设施必须装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非特殊情况禁止直接向限制海域排放生活污水,IMO的MEPC.159(55)决议出台了严格的强行执行排放标准,MEPC.227(64)决议增加并提出苛刻的磷氮去除排放标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常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我国再生水标准中均严格控制总磷、总氮的排放要求。
目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大致有 :生化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和电化学处理法。膜生物反应器(MBR)则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效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它由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生化反应系统,其实质是生物降解与膜分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它利用微生物对水中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进行转化,使之生成对环境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截留生化反应物,具有固液分离率高、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高、剩余污泥少等优势。
虽然膜生物反应器是当前最为先进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固有的严重不足:首先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除磷效果差。由于在MBR反应器中有机物的消化降解依赖于对活性污泥进行充氧曝气,但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反硝化作用需要缺氧环境,而曝气作用对反硝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总氮的处理效果不尽人意,也由于充氧曝气过程的存在,事实上膜生物反应器中无法形成绝对的厌氧条件,这对释磷过程十分不利,即使采用间隙式曝气方法,对于磷的去除效果也不很理想。再者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活性降低。膜生物反应器能有效地截留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从而获得较高的污泥浓度,进而降低污泥产出率,减少反应器体积,然而这种工艺方法也使得污泥龄过长,不可避免地引起污泥菌体细胞活性的降低,具有污泥停留时间越长、污泥活性越低的趋势。还有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是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反应器污水中的微粒、胶体颗粒以及溶质大分子处于分解的、悬浮状态,而这些呈悬浮分散状态的微粒、胶体颗粒及溶质大分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使之吸附和沉积在膜表面或膜孔内,使膜的通量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反应器无法正常工作。虽然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反冲洗、间歇曝气延长膜污染时间,但并没有改变微粒的分散自由状态,不能较好地阻止膜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程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它不仅能有效改善活性污泥的聚集状态,而且能增强污泥菌体细胞活性,从而强化和稳定脱氮除磷效果,延缓膜污染,提高膜通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全程电絮凝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在该反应器本体内设置有接触氧化柜、沉淀柜和膜生物反应柜;在接触氧化柜内设置有接触氧化曝气器和软性填料,所述膜生物反应柜连通有滤膜组,该滤膜组的膜萃取水出口通向净水排放管,在所述反应器本体上还设置有污水输入管,在所述接触氧化柜、沉淀柜和膜生物反应柜内均设置有正负絮凝电极,该正负絮凝电极与电絮凝电源相互电连接;所述接触氧化柜、沉淀柜和膜生物反应柜相互依次连通,所述沉淀柜和/或膜生物反应柜内设置有沉淀物返送管。
本实用新型由于依次采用接触氧化、缺厌氧沉淀和膜生物反应的污水处理结构,尤其是在该处理装置上又增设了电絮凝,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台市东方船舶装配有限公司,未经东台市东方船舶装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64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