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4163.7 | 申请日: | 2013-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6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戴俭;于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5/00 | 分类号: | F24D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被动式 太阳能 供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取暖问题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构建房屋时,人们通过在房屋内安装暖气片或空调等取暖设备,以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但现有暖气片的热能主要靠燃气、煤和热水来解决,其成本高、能耗大、利用率低、污染环境是十分突出的缺点,空调取暖,费用较高,不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且长时间使用空调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装置,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装置,包括朝阳墙体、加热箱体、出风口、进风口、出风挡、进风挡、密封圈、框架、固定脚座、太阳能集热片,在朝阳墙体上开设有连通屋内外的上孔洞与下孔洞,在朝阳墙体外侧设置有加热箱体,在加热箱体内安装有太阳能集热片,在加热箱体上设置有出风口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上孔洞,进风口连通下孔洞,在出风口与上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在进风口与下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房间内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加热箱体中,经过太阳能集热片吸收的太阳光能加热,后经出风口回流至房间内。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加热箱体底部。
优选的,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加热箱体顶部。
优选的,在出风口处配置出风挡,在进风口处配置进风挡。
优选的,所述上孔洞开设在朝阳墙体的中上部,所述下孔洞开设在朝阳墙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上孔洞与下孔洞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2.2m。
优选的,在出风口与上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在进风口与下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优选的,在加热箱体内安装有太阳能集热片。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集热片是由集热材料制成的。
优选的,所述加热箱体通过固定脚座安装在朝阳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阳光充足的时间,太阳能集热片吸收太阳光能将加热箱体中的空气加热,加热箱体中的空气温度升高,加热后的气体在加热箱体中上升,经出风口吹入房间内,加热箱体中气压压强降低,经进风口将房间底部的冷空气吸入加热箱体,经过不停的加热循环,使屋内温度上升。在阳光较弱的时候,可以用进风挡和出风挡分别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堵上,断绝其循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高效利用太阳能来提高房间内温度,结构简单,成本低,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加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中:1-加热箱体,2-出风口,3-进风口,4-进风挡,5-出风挡,6-框架,7-固定脚座,8-太阳能集热片,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装置,其包括朝阳墙体、加热箱体、出风口、进风口、出风挡、进风挡、密封圈、框架、固定脚座、太阳能集热片,在朝阳墙体上开设有连通屋内外的上孔洞与下孔洞,在朝阳墙体外侧设置有加热箱体1,在加热箱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2与进风口3,出风口2连通上孔洞,进风口3连通下孔洞,在出风口2与上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9,在进风口3与下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9,房间内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加热箱体中经由太阳能集热片8吸收的太阳光能加热,后经出风口回流至房间内。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上述下孔洞开设在朝阳墙体的底部,上述上孔洞开设在朝阳墙体的中上部。上孔洞与下孔洞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6-2.2m,优选为1.9m。
进一步的,在进风口处配置进风挡4,在出风口处配置出风挡5。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箱体1是由玻璃或集热片等集热或透光性好的材料制成的,并通过框架6进行支撑。
进一步的,在出风口2与上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9,在进风口3与下孔洞之间配置有密封圈9。
更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进一步的,在加热箱体1内安装有太阳能集热片8。
更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集热片8是由集热材料制成的。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箱体通过固定脚座7安装在朝阳墙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4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