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逆变器用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13637.6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2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雄;干倓;候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03 | 分类号: | H01R9/03;H01R24/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杨晓东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变器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发电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连接器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组成器件之一,通过光伏连接器将各个设备连通。在现有逆变器并网系统中,,各个光伏电池所转换成的电能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经分线并接入总线上,再由总线接入至下一个光伏设备上(譬如稳压器,稳定整个电路电压,使其符合用电设备的需要)。其中,接入总线时使用到的连接器,通常包括公端和母端,公端设置于分线的一侧,母端设置于总线上,公端与母端的连接配合,完成分线与总线的连接。
由于母端设置于主电缆上,将总线中的各条电路引出端子,以便公端分线的并接。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从总线中引线出来需要通过剥皮,在裸露的芯线上缠绕引线,最后用电胶布将裸露处的电缆及结合处的电缆包住,完成引线,母端套于引线上。上述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单纯的靠手工将引线缠绕到总线上,再由电胶布包裹,缠绕的引线稳定度不够,牢固性差,影响导通性能;
2.由于总线内通常包括2~5根线芯,或者更多,每一根引线与总线的连接均以手工缠绕完成,作业较为繁琐,生产效率低,不易批量生产,且相邻线芯之间还存在短路隐患,安全系数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用连接器,通过使用该结构,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逆变器用连接器,包括公端与母端,所述公端与母端插接配合,待连接总线内芯线的引出线插接于所述母端引线插孔内,所述引出线由与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连接的金属压接端子构成,所述金属压接端子包括抓线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接于所述母端引线插孔内,所述抓线部由与所述连接部底部连接的扣板、承载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的底板以及位于底板一侧的搭扣构成,所述扣板上设有与所述搭扣插接配合的插孔,两者连接环形包裹于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母端包括主体及底座,所述主体底部设有与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根数相对应的容线腔,每一容线腔内开设有与设置于母端顶部的引线插孔连通的通孔,所述金属压接端子的连接部经该通孔插接于所述引线插孔内;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容线腔配合的分线槽,所述底座与主体经卡合结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卡孔,所述主体两侧对应卡孔处设有与所述卡孔配合的插件,两者连接构成卡合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母端与总线的连接处设有内、外两层包胶层,所述内层包胶层包裹于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及所述母端容线腔外,所述外层包胶层包裹于所述内层包胶层及所述总线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扣板上的插孔下方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弹性定位抓,所述搭扣末端设置于该对弹性定位抓与所述扣板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复数条垂直于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延伸方向布置的防滑凸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卡合凸起,所述引线插孔内设有与该卡合凸起配合的台阶,所述连接部的顶部为弹性插孔,与所述公端上的插针插接配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待连接总线内芯线的引出线由金属压接端子构成,所压接端子的扣板底板及搭扣围成环形,所述待连接总线内芯线被包裹于所述压接端子围成的环形内,与以往引线的缠绕线的结构相比,无需设置引线,直接用金属端子将待连接总线内芯线包裹固定住,无需引线的繁琐缠绕过程,不易松脱,连接的牢固性更强,同时防止松脱之后线路串接导致短路的问题,提升了安全性能;
2.母端与总线的连接处设有内、外两层包胶层,一方面提升了金属压接端子与待连接总线内芯线的连接牢固度,同时还起到防水、防漏电的作用,起到对线路的保护作用;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母端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金属压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36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