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吻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10905.9 | 申请日: | 2013-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9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东;董家鸿;李崇辉;张爱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洪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115 | 分类号: | A61B17/1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 地址: | 100853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吻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动物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吻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学动物模型技术领域中,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和心脏移植等手术中通常需要完成大量的血管吻合。
目前,使用截取的聚乙烯管插入两个彼此分开的血管,然后通过结扎线把供体血管和受体血管共同绑扎到聚乙烯管的两端,使得供体和受体血管彼此连通。然而,这种吻合技术的缺点是绑扎后的结扎线容易出现倾斜,严重时会滑脱并导致移植手术失败。另外,手术中不便于适当地旋转聚乙烯管以使供体与受体血管的匹配角度更佳,从而影响吻合效果,更加不利于经验欠缺的人员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管吻合装置,不但可以把供体血管和受体血管彼此牢固畅通地连接,而且可以保证较佳的吻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包括:管状的主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沿径向凹陷的周向槽;插入在主体的内腔的防栓血管,其具有两个由内向外翻折到主体的两端的外周上的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以及用于把套接到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外的供体和受体血管分别扎绑到相应周向槽内的第一结扎线。其中,周向槽的深度和开口宽度均大于第一结扎线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周向槽构造成横截面为矩形或弧形的槽,并在其与主体的外周的相交处构造有倒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主体的外周的中央处设有方便旋转的夹持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周向槽的内壁的粗糙度小于等于主体的外表面的粗糙度,而夹持槽的内壁的粗糙度大于主体的外表面的粗糙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的外径大于1.0mm且小于10mm,周向槽的开口宽度为0.4-0.6mm,而深度为0.2-0.4mm。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固定端与供体血管之间设有用于把第一固定端绑扎到周向槽内的第二结扎线,在第二固定端与受体血管之间也设有用于把第二固定端绑扎到周向槽内的第二结扎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吻合装置,通过第一结扎线把供体和受体血管及防栓血管绑扎到相应的周向槽内,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技术的缺陷,即避免绑扎后第一结扎线出现倾斜或滑脱的情况。另外,防栓血管可以有效地避免吻合手术后出现血栓。此外,夹持槽可以方便于手术器械夹持主体,从而便于精准移动或转动,以达到更好的吻合效果。同时,可以利于经验欠缺的人员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吻合装置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使用安全高效,从而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吻合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示意性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吻合装置的主体。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吻合装置10。该血管吻合装置10包括主体2,其在图2中也同时示出。主体2大致成管状,优选由聚乙烯材料制成。主体2两端可分别用于连接供体血管1和受体血管5。
为了防止吻合后血管内出现血栓,在主体2的内壁上还需附有血管。例如,在主体2的内腔插入有防栓血管8。防栓血管8具有两个由内向外翻折到主体2的外周上的第一固定端81和第二固定端82。第一固定端81和第二固定端82可通过第二结扎线7分别绑扎到主体2两端的外周,这样可以方便供体血管1和受体血管5的套接。然而容易理解,当主体2的外径小于等于供体血管1和受体血管5的内径时,由此可以进一步方便套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主体2的外周的中央处可设有夹持槽23。夹持槽23可方便于手术器械(例如镊子)夹持固定,由此可以精准移动、旋转主体2。容易理解,夹持槽23的粗糙度越高越容易夹稳。然而,由于主体2的外周用于套接血管,因此主体2的外周的粗糙度要比夹持槽23的粗糙度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洪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未经王洪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109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