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9088.5 | 申请日: | 2013-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3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褚玉林;顾超峰;李社伟;朱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菱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兵 |
地址: | 314107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伺服 电机 航空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4芯航空插头和插座用来联接驱动器对伺服电机的供电电源。常见的民用插头插座结构紧凑,三相插针之间的最小爬电距离为3.5mm,线与地插针之间的最小爬电距离为3.0mm,应用于220V污染等级2以下、污染等级3材料组别Ⅰ的场合,以及380V污染等级2材料组别Ⅱ以下的场合,绝缘性能良好,绝缘强度符合国标要求。
伺服电机多为封闭结构,插座与伺服电机内腔连通。电机运行时,电机内腔潮湿、高温、挥发性残余气体等形成的污染环境直接直接加在插座的焊杯侧。电机运行后,插座的焊杯侧有时有明显可见液体凝结。4芯插座工作环境的污染等级应为3级,或超过3级。此外,一些伺服电机制造厂家习惯上将220V电机的4芯插座和380V电机的4芯插座共用。
这种状况下,因插座绝缘失效,造成伺服电机漏电的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有短路、烧坏插座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包括插座壳体、插针、插针盖板、插针绝缘体和字序橡胶垫;所述插针盖板、插针绝缘体和字序橡胶垫上开有分别用于接地和连接U、V、W三相的插针孔,所述插针盖板具有与所述插针配合的通孔,所述插针在插针盖板侧为焊杯侧,插针在字序橡胶垫一侧为插针侧;焊杯侧的通孔设有绝缘凸筋,绝缘凸筋具有将用于接地的插针和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隔离的封闭结构,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具有若干将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相互隔离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插针绝缘体和字序橡胶垫通过嵌入式结构连接,所述嵌入式结构包括位于插针绝缘体上的凸台和位于字序橡胶垫上的小孔。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凸筋为心形结构,所述用于接地的插针孔位于心形结构的外围,所述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孔位于心形结构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不加大插座尺寸和安装结构的前提下,提高了伺服电机插座的绝缘性能,效果明显,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1为传统的航空插座及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及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凸筋的俯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凸筋的立体图。
图4-1为传统的插针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插针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传统的字序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字序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6-1为传统的航空插座的爬电距离示意图。
图6-2为本实用新型的爬电距离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2、插座壳体3、插针盖板4、插针绝缘体5、字序橡胶垫21、插针孔31、通孔32、绝缘凸筋33、挡板41、凸台51、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航空插座,包括插座壳体2、插针、插针盖板3、插针绝缘体4和字序橡胶垫5;所述插针盖板3、插针绝缘体4和字序橡胶垫5上开有分别用于接地和连接U、V、W三相的插针孔21,所述插针盖板3具有与所述插针配合的通孔31,所述插针在插针盖板3侧为焊杯侧,插针在字序橡胶垫5一侧为插针侧。
参见图3-1和图3-2,焊杯侧的通孔31设有绝缘凸筋32,绝缘凸筋32具有将用于接地的插针和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隔离的封闭结构,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具有若干将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相互隔离的挡板33。所述绝缘凸筋32为心形结构,所述用于接地的插针孔位于心形结构的外围,所述用于连接U、V、W三相的插针孔位于心形结构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菱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菱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90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泥处理设备
- 下一篇:陶瓷喷墨打印用色釉混合型负离子墨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