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气再循环垃圾焚烧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1986.6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8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潘老省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老省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F23G5/4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63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再循环 垃圾 焚烧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再循环垃圾焚烧锅炉,属于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垃圾焚烧锅炉主要包括回转窑垃圾焚烧锅炉、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和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三种。其中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技术是目前最适宜焚烧处理垃圾并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生产出蒸汽用于发电的技术,因而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使用。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的技术特点为:1、可以油或天然气为辅助燃料,不掺烧煤;2、)垃圾进炉前不需要预处理即可直接焚烧;3、依靠炉排的机械运动实现垃圾的搅动与混合,垃圾能够实现完全燃烧,处理效果好;4、焚烧炉内垃圾为稳定燃烧,燃烧较为完全,炉渣热灼减率低;5、技术成熟,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然而,现有的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垃圾焚烧锅炉的过量空气系数在1.7~2.0之间,单位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量很大,导致锅炉排烟损失很大、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的负荷很大、引风机的负荷很大;2、没有焚烧处理干燥污泥的技术措施;3、对流受热面的积灰和磨损很严重,严重地影响锅炉热效率和运行时间;4、进入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的烟气粉尘量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再循环垃圾焚烧锅炉,以解决现有往复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烟气再循环垃圾焚烧锅炉,包括锅炉钢架和安装在锅炉钢架 上的炉膛;炉膛下方设有炉排安装支架,炉排安装支架上安装有往复机械炉排;炉膛顶部的烟气出口后设置顺次连接的第一竖井烟道、第二竖井烟道、第三竖井烟道、水平烟道、第一竖直尾部烟道和第二竖直尾部烟道;第二竖直尾部烟道下部设有A烟气出口和B烟气出口;A烟气出口与烟气再循环系统的烟气进口连接;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烟气再循环管件、再循环风机和烟气再循环喷嘴,烟气再循环喷嘴设置在炉膛出口前墙和炉膛出口后墙上;炉膛后端口下方依次设有落渣槽和出渣机;出渣机的出口穿过炉渣池的侧墙位于炉渣池内,出渣机与炉渣池侧墙间经法兰连接;第二竖井烟道和第三竖井烟道下方设有降尘烟气室,降尘烟气室的进口端、出口端分别与第二竖井烟道的出口端、第三竖井烟道的进口端连接;第一竖直尾部烟道出口与第二竖直尾部烟道进口之间设有除尘器;第三竖井烟道上方安装有锅筒。
前述垃圾焚烧锅炉中,所述往复机械炉排由多个单列往复机械炉排并排组合而成;单列往复机械炉排包括动梁架和前端封板;每个单列炉排的前端封板前设置一套炉排驱动装置;炉排驱动装置与单列往复机械炉排之间设有炉排密封系统;炉排密封系统由密封室、转动密封装置、滑动密封装置和密封室进风口组成;密封室由两侧密封板、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前密封板、后密封板合围而成;密封室的前端部穿过前端封板位于单列往复机械炉排前端部内;炉排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轴;转动轴中间位置设有主动曲柄、主动曲柄两侧的转动轴上对称设有两个从动曲柄和两个连杆,从动曲柄和连杆位于密封室内;转动轴垂直穿过密封室两侧的密封板,转动轴穿过密封室两侧密封板处设有转动密封装置;所述动梁架包括动梁板,动梁板前端垂直穿过密封室的前密封板伸入密封室内;所述动梁板在密封室的前密封板穿孔处设有滑动密封装置;所述密封室进风口设在密封室的上密封板上;连杆的一端与从动曲柄的端头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动梁板的前端头 铰接。
前述垃圾焚烧锅炉中,所述单列往复机械炉排底部设有一组一次风风室,每个一次风风室分别经各自的一次风送风支管与一次风蒸汽空气预热器连接;一次风风室的底部为漏斗形,漏斗形的底部经炉排漏灰排出及输送系统与落渣槽一侧连接。
前述垃圾焚烧锅炉中,所述降尘烟气室底部设有灰斗Ⅰ,水平烟道底部设有灰斗Ⅱ、第一竖直尾部烟道底部设有灰斗Ⅲ,除尘器底部设有灰斗Ⅳ,第二竖直尾部烟道底部设有灰斗Ⅴ;灰斗Ⅰ、灰斗Ⅱ、灰斗Ⅲ和灰斗Ⅳ底部均经锅炉灰排放与输送系统与出渣机出口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老省,未经潘老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1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