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薄膜喇叭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9918.0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4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连俊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俊维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国钊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薄膜 喇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喇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薄膜喇叭。
背景技术
薄膜喇叭是一种普遍应用于耳机领域,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的电声元件。众所周知,耳机的音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薄膜喇叭共鸣时的共鸣腔体积的大小。现有技术的薄膜喇叭,包括框架主体及安装于框架主体上、依次连接的发音膜片、铜线圈、固定片、磁铁和U型铁。应用于耳机时,薄膜喇叭等元器件安装于耳机外壳的容置腔内,容置腔内剩余的空间则构成薄膜喇叭共鸣时的共鸣腔。但是,在组装耳机时,由于容置腔太小,或容置腔内安装的元器件及机构件过多,使得容置腔没有足够的空间满足薄膜喇叭共鸣时所需的密闭空间,即共鸣腔较小,从而影响薄膜喇叭的音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耳机容置腔大小或容置腔剩余空间大小影响,能有效保证音质,实用性好,结构简单的新型薄膜喇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薄膜喇叭,包括框架主体、发音膜片、铜线圈、固定片、磁铁和U型铁,发音膜片、铜线圈、固定片、磁铁和U型铁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并安装于框架主体上,还包括上盖,上盖设有空腔,上盖密封固定于框架主体的顶端使得空腔形成密封的共鸣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可以设有用于避空U型铁的避空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可以为圆环柱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接线板,接线板安装于框架主体上,盖设有用于避空接线板的避空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用于调节音质的调音纸,调音纸安装于框架主体的顶端并位于空腔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框架主体可以设有用于定位上盖的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薄膜喇叭,具有设有空腔的上盖,上盖密封固定于框架主体的顶端使得空腔形成密封的共鸣腔。应用于耳机时,不受耳机容置腔大小或容置腔剩余空间大小影响,能有效保证音质,可以适用于多种耳机,实用性好,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薄膜喇叭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一种新型薄膜喇叭的剖面图。
其中:1-框架主体;2-发音膜片;3-铜线圈;4-固定片;5-磁铁;6-U型铁;7-上盖;8-调音纸;9-接线板;101-定位槽;701-空腔;702-避空通孔;703-避空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薄膜喇叭。
如图1和2所示,该新型薄膜喇叭包括框架主体1、发音膜片2、铜线圈3、固定片4、磁铁5、U型铁6和上盖7。此外,还包括调音纸8和接线板9。
发音膜片2、铜线圈3、固定片4、磁铁5和U型铁6由下至上依次连接并安装于框架主体1上。上盖7安装于框架主体1的顶端。调音纸8安装于框架主体1的顶端。接线板9安装于框架主体1上。
上盖7具有空腔701,上盖7密封固定于框架主体1的顶端使得空腔701形成共鸣腔。具体来说,就是上盖7内为中空形成开口在底端的空腔701,上盖7密封固定于框架主体1上时,空腔701的开口被框架主体1的顶端密封,使得空腔701形成了提供发音膜片2震动时的共鸣腔。
如图2所示,上盖7具有用于避空U型铁的避空通孔702。由于上盖7安装于框架主体1的上端,而U型铁不能被上盖7遮盖,因此上盖7需要避开U型铁。上盖7具有用于避空U型铁的避空通孔702,不仅有效保证了上盖7能够具有较大的中空腔,且使得上盖7结构简单,节约了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为碗状结构,相应地,上盖7也为与框架主体1对应的配合的结构。避空通孔702位于上盖7的中心,上盖7为圆环状柱体。
接线板9安装于框架主体1的端面,为了便于接线板9与外部连通,上盖7上具有用于避空接线板9的避空缺口703。
调音纸8安装于框架主体1的顶端并位于空腔701内。具体来说,就是调音纸8位于共鸣腔内,其一面贴合框架主体1。由此可以有效地改善薄膜喇叭的音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薄膜喇叭的实用性。
框架主体1具有用于定位上盖7的定位槽101。具体来说,就是框架主题1的顶端具有与上盖7匹配的定位槽101。由此方便且准确地将上盖7安装在框架主体1上。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薄膜喇叭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俊维,未经连俊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99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