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2563.2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小岛洋二;芳本雅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65/02 | 分类号: | B29C6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日本爱知县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树脂 成型 熔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置于车内的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内,配置有多种树脂成型品。树脂成型品,在形状复杂时,通过分离于多个部件中且组装形成于各模具中的部件而被一体化。在对所分离的部件进行一体化时,在接合对象即部件中分别形成熔接部,并且在组合了所述两者的状态下通过热熔接而进行一体化。作为熔接部的形式,通常,将其中之一作为突起部,而将其中另一个作为开口部,并在突起插入开口部,使两者处于组合状态而进行热熔接。作为这种树脂成型品的热熔接结构,例如可列举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88621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对多个由树脂制成的部件进行热熔接而一体化时,由于其接合强度与在熔接部中熔融的树脂容量成正比,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尽可能确保熔接部中的熔融树脂容量。在配置于车内的树脂成型品中,由于要求尽可能不让乘员看到产品的接合面,以及树脂成型品配置位置的关系,有时会限制组装时部件之间的装配轨迹条件。此时,为了满足装配轨迹条件,有时会缩短在装配轨迹移动一侧的熔融部全长。当然,即使缩短移动一侧熔接部的全长,也能够通过例如增加厚度来确保熔融部的树脂容量。然而,即使想增加厚度,也必须考虑在装配轨迹中移动的部件被安装的接合对象一侧接合部的大小(厚度)以及熔融时的收缩,有时也会存在无法增加厚度的情况,而很难同时满足装配轨迹条件与树脂熔接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满足装配轨迹条件与树脂熔接条件的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接合部件,其由树脂制成;第2接合部件,其装配于该第1接合部件,且由树脂制成;熔融部,其分别形成于上述第1接合部件与第2接合部件中,在使第1接合部件与第2接合部件一体化时相互组合而熔融,并且,通过相对于第1接合部件使第2接合部件在装配轨迹上移动而组装各熔融部,通过对组装部位进行热熔融而被一体化,在第2接合部件的熔融部被组装于第1接合部件的熔融部时,在与第2接合部件的熔融部抵接的第1接合部件的位置,形成导轨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第2接合部件的熔融部被组装于第1接合部件的熔融部时,由于在与第2接合部件的熔融部相抵接的第1接合部件的位置上形成由树脂制成的导轨部,因此第1接合部件熔融部的树脂容积仅增加导轨部的容量。因此,即使第2接合部件的熔融部受组装上的限制其容量减少,也能够在确保热熔接所需树脂容量的状态下进行热熔接,提供一种同时满足装配轨迹条件与树脂熔接条件的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树脂成型品的熔接结构的仪表盘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仪表盘的罩部的第1接合部件与第2接合部件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表示第1接合部件熔接部的结构的放大斜视图。
图4是从内侧观察到的第1接合部件熔接部结构的放大斜视图。
图5是从内侧观察到的第1接合部件与第2接合部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第2接合部件的熔接部插入第1接合部件的熔接部时的操作图,(a)为侧视图,(b)为平面图。
图7是表示第2接合部件的熔接部被组装于第1接合部件的熔接部的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8是表示组装完的仪表盘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9是从内侧观察到的第1接合部件熔接部的其他形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10是第2接合部件的熔接部插入图9所示的第1接合部件的熔接部时的操作图。
图11是表示导轨部的其他配置形式的图,(a)为侧视图,(b)为平面图。
符号说明
1 树脂成型品
2 盘体
2a 盘体的上面
2b 面板安装用开口
3 第1接合部件(罩)
3A、3B 罩的侧部
3C、3D 罩侧部的端部
4 第2接合部件(边框)
4A、4B 边框的侧部
4C、4D 边框的侧部与罩侧部的端部的接合面
4E 边框的上端
5 仪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25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漆膜附着力测试装置
- 下一篇:3PE防腐层剥离强度测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