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火炉炉顶浇注用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1602.7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2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宇;贺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00 | 分类号: | B28B7/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炉 炉顶 浇注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火炉炉顶浇注用模具。
背景技术
在现代烧结工艺过程中,点火炉被用来向混合料表面提供高温带状火焰,使混合料表面中的固体燃料着火燃烧,并使表层混合料在点火炉高温烟气与固体燃料燃烧放热作用下烧结;同时,通过抽风机抽风提供充分的氧量,将表层所积蓄的热量传递至下一层混合料,促使下一层的固体燃料继续燃烧,从而使得烧结过程迅速向下进行、进而完成烧结工艺。
整套烧结点火炉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炉子本体系统、供风系统、供电系统与自控系统。其中自控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部分,炉子的点火温度控制、炉内负压控制、空煤气阀门的开度控制以及遇紧急事故时系统快速自我保护控制等均与自控系统有关。自控系统粗略来说可分为一次元件与二次元件,一次元件为检测元件,二次元件为控制元件。就好像人的眼与手,只有准确检测到需要的工况参数,系统才能采取正确的与之对应的控制策略,从而确保生产的稳定有序。点火炉测温元件就是一次元件的一种,它的功能是准确测量出炉膛内的真实温度,将数值反馈到烧结主控室,以供主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图1为点火炉的热电偶布置图,在生产时热电偶2与信号电缆3连接,持续不断地给主控室提供实时信号。
为了使得热电偶2能够顺利地从炉顶插入炉膛内部以测得真实可靠的温度信号,在点火炉炉顶耐材1浇注时都必须预留测温孔4(见图1所示)。一般来说预留测温孔4的方法为钢管埋设法,即将一根Φ50的钢制管道6竖直固定在炉顶模板5上(见图2所示),然后往模板内倒入耐火浇注料,待震打、风干及凝固后,即可在炉顶耐材1里形成一条Φ50的热电偶2通道,如图3所示。
该模具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三项缺陷:
1、底部容易进浆:老式模具由于种种原因(炉顶模板5不平或是管道6底部不平整),导致管道6底部与炉顶模板5接触的部位密封效果不好,在炉顶耐火材料浇注时,浇注料浆液很容易从密封不好的部位漏进管道6内部,堆积凝固后就会在管道6底部形成一层耐火料块从而造成测温孔4堵塞(详见图4所示)。此外,即使管道6与炉顶模板5接触部位密封良好,但由于管道6缺乏有效的固定手段,在浇注料振打时,很容易出现管道6被振动棒振歪的情形,在此情形下管道6内漏进的耐火料浆较前一种情况更多,形成的耐火料块也会更厚、更难清理,且脱模后形成的测温孔4是倾斜的,难以符合工艺要求。
2、热电偶2安装不方便:按照元件要求热电偶2不能触碰到炉顶耐材1,否则会造成测温时无法正确反映炉膛内的温度,然而当热电偶2装入由直筒状的管道6浇注成形的测温孔4时,热电偶2插入越深摆幅越大,其越容易与测温孔4内壁接触,因此当安装某些大型烧结机点火炉时,由于炉顶较厚导致测温孔4较长时,热电偶2的安装难度更大。
3、管道6过长时不好固定:当大型烧结机用点火炉施工时,由于其炉顶较厚从而会导致所需要埋设的管道6长度过长,进而导致管道6无法良好固定的情形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固定牢靠、防止测温孔底部进浆的点火炉炉顶浇注用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点火炉炉顶浇注用模具,包括炉顶模板和用于形成点火炉测温孔的管道,所述管道的底部装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的底部固定于炉顶模板上。
所述堵头上端设有与所述管道密封连接的塞入部。
所述堵头呈自下向上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喇叭状。
所述堵头为木质堵头,所述炉顶模板为木质炉顶模板。
所述堵头通过穿过炉顶模板的长钉钉扎在炉顶模板上。
所述管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管道的固定支架。
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套管和搭接于所述点火炉炉顶的钢结构框架上的多件承力板,所述套管套设于管道上端,所述多件承力板连接于套管周边。
所述承力板为2~8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16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