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8022.4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9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娜;郭恒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F25B41/04;F25B27/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姚娟英 |
地址: | 31504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工质 浓度 容量 调节 吸收 式热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具体指具有能量储存功能的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吸收式制冷可以采用太阳能等低品位热能驱动,并且使用环境友好工质作为制冷剂,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但以太阳能为驱动热源时,因太阳能的间歇性及非稳定性,使吸收式制冷机不能全天候运行。通常,吸收式制冷传统的制冷量调节主要通过改变热源温度或热源流体流量来实现,但以太阳能等非稳定热源为驱动能源时,上述调节方法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调节作用,使吸收式制冷的冷量调节受到限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变浓度容量调节方法和能量储存思想应用于吸收式制冷,实现低品位非稳定热源吸收制冷的容量调节,以此来降低太阳能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能量消耗、节约高品位电能,使吸收式制冷获得更宽的制冷量调节范围并提高吸收式制冷循环变工况的性能系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具有能量储存功能的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发生器的1的气相介质出口送出的气相分为两路,其中第一路直接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第二路通过第四电磁阀连接精馏柱的第一入口;所述发生器的液体出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入口,所述发生器的低温入口连接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所述发生器通过第二换热管路连接储能装置,并且,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上设有第七电磁阀;第二换热管路内设有第二换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介质的循环从而在储能装置和发生器之间循环输送能量;
所述储能装置通过第一换热管路连接集热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内设有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进、出路段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换热旁路和第二换热旁路,所述第一换热旁路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进路段,所述第二换热旁路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出路段;所述第一换热旁路或第二换热旁路上设有第六电磁阀,
所述储能装置内填充有储能材料;
溶液热交换器,对来自发生器的高温工质和吸收器的低温工质进行换热;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二溶液储罐连接所述吸收器的第二入口,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入口通过溶液泵连接所述吸收器的出口,
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第一溶液储罐的入口,第一溶液储罐的出口通过节流装置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所述第一溶液储罐内储存有制冷剂;
精馏柱,用于分离不同沸点的工质,精馏柱上设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其中,所述精馏柱的第一入口通过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气相出口,所述精馏柱的第二入口通过第三电磁阀连接所述高压储罐的第一出口;精馏柱的气相出口经第一电磁阀连接空气冷却器的入口,精馏柱的液相出口连接低压储罐的入口;
高压储罐,用于储存低沸点工质,所述高压储罐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三电磁阀连接精馏柱的液体入口,高压储罐的入口连接空气冷却器的出口,所述高压储罐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
低压储罐,用于储存高沸点工质,所述低压储罐的入口连接所述精馏柱的液相出口,低压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五电磁阀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入口;
所述储能材料可以为水或相变材料石蜡,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它的储能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全天候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系统中安装储能装置,储能材料为水或石蜡等相变材料等,在太阳能充足时用储能装置和溶液储罐分别储存太阳能和溶液潜能,在太阳能不足或没有时,释放以上能量;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开启分离装置,运用变浓度容量调节来节省热泵能耗,综合以上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太阳能利用间歇和不稳定等缺点,实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的全天候运行,提高了制冷系数,具有高效节能、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该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吸收式热泵系统包括:集热器19、储能装置17、吸收器2、发生器1、冷凝器4、蒸发器3和溶液储罐等。其中,
集热器19,为太阳能吸收装置,通过第一换热管路20连接储能装置17,用于吸收太阳能等光能,吸收的能量用于加热第一换热管路20中的第一换热介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介质为水;集热器19为真空管或平板集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工程学院,未经宁波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8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婴儿智能爬行玩具
- 下一篇:琼脂包埋法固定化污泥中产氢微生物的改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