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约束带用一次性衬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7934.X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9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石艳;欧阳盛;黄汉军;尹秀萍;米滢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艳 |
主分类号: | A61F5/37 | 分类号: | A61F5/37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43002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束带 一次性 衬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约束带用一次性衬套。
背景技术
当前,在病人神志模糊、意识不清时,会出现躁动,双手双脚乱动,为了防止发生误伤,往往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例如对双手双脚进行约束,。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神经内科用约束带”,其公开号为CN 202235845U,该技术方案 “一种神经内科用约束带”,主要特征为:包括约束带和固定带,所述约束带和所述固定带联接在一起,所述约束带的一侧设有手套,所述约束带和所述固定带两端分别设有粘扣。使用时先将患者的手放到手套内,再将手腕绑上约束带,然后再将固定带缠绕在床边即可。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该“一种神经内科用约束带”在使用中,多个病人轮换使用同副约束带,腕带易脏,若病人患有皮肤疾患、易在病人之间造成皮肤交叉感染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致力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多个病人轮换使用同副约束带,腕带易脏,若病人患有皮肤疾患、易在病人之间造成皮肤交叉感染的缺陷。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以随时更换的一种约束带用一次性衬套。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部设有袋套,所述本体下部设有左侧翼、右侧翼,所述袋套和左侧翼、右侧翼同一表面靠近端部处设有开口,袋套可以方便地套住约束带的一端,使得约束带的卡扣可以从开口处伸出,而本体下部的左、右侧翼可以包住约束带的另一端后,可以使得被约束的手部或脚部不易受到交叉感染,并且更换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翼的外侧边设有雄搭扣,所述右侧翼的内侧边设有与雄搭扣适配的雌搭扣,可以在包住约束带后不会散开,结构简单。
作为优选,所述的雄搭扣和雌搭扣为相互对应的整条或相互对应的若干段,使得制作方便或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所述袋套的端部可以闭合或开口,闭合可以使袋套不容易移位,开口的话可以降低制作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袋套、本体、左侧翼和右侧翼均为无纺布材料构成,使得成本低廉,容易制作,可以随时更换。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约束带用一次性衬套的有益效果是:1. 结构简单;2. 操作方便;3. 可以随时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在附图1、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本体,所述本体3上部设有袋套1,所述本体3下部设有左侧翼4、右侧翼5,所述袋套1和左侧翼4、右侧翼5同一表面靠近端部处设有开口2,所述左侧翼4的外侧边设有雄搭扣7,所述右侧翼5的内侧边设有与雄搭扣7适配的雌搭扣8,所述的雄搭扣7和雌搭扣8为相互对应的整条或相互对应的若干段,所述袋套1的端部可以闭合或开口,所述袋套1、本体3、左侧翼4和右侧翼5均为无纺布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如附图1 所示,所述的约束带10为编织材料制作,设有卡扣14,卡扣带12、卡片13及卡片带11,约束带整体左、右侧对称,一侧为约束手部或脚部,另一侧用于固定在其他固定物上;使用时,将袋套1上的开口9(见附图2)套入约束带一侧的卡扣带12并卡扣14从开口2处伸出,用本体3下部的左侧翼4和右侧翼5包住卡片带11后将雄搭扣7和雌搭扣8粘合,然后将手放入套上及包上本实用新型的一侧约束带处,将该处的卡片13插入卡扣14中固定,再将约束带的另一侧固定在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即可,当更换被约束对象时,将用过的本实用新型取下后更换新的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艳,未经石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79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棘轮套筒扳手
- 下一篇:一种白光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