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部雾化吸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6348.3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9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徐佩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佩丽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 吸入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医疗护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的深部雾化吸入器。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挽救生命的有效措施,而当人工气道建立后,由于上呼吸道的加湿功能丧失,病人吸人干燥空气后,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水份丧失而变得粘稠,易形成痰栓。持续气道湿化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湿化状态,使痰液黏稠度降低,痰液稀薄不易形成痰痂且易吸出,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机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气道湿化方法为,使用喉罩式雾化器或气管内滴入湿化液的方法进行氧气雾化湿化。但是,存在以下缺陷:
1、在呼吸无力的气管切开患者中使用喉罩式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的效果并不明显。分析原因是由于患者呼吸相对较弱,不能进行主动的深呼吸,雾化颗粒难以进入深部呼吸道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2、使用气管内滴入湿化液的方法进行氧气雾化湿化时,会出现湿化过度,表现为呼吸急促、痰液稀薄量多,血氧饱和度下降。其原因是湿化液量过多,超过了气管及肺对水份的清除能力,可损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肺的顺应性下降,造成通气及换气功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可以将湿化液分散成微雾,作用于深部气管及细小支气管,又可以避免出现湿化过度现象的气管切开患者用的深部雾化吸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药杯为一锥形瓶结构,药杯的顶端有一杯盖,可打开杯盖向药杯内注入雾化液,药杯的一端有一前端接口,前端接口的外侧与氧气管连接,内侧与弯曲向下的射管连接,药杯的另一端与带滤网的管道相连,管道的另一端接一次性软管,软管材质柔软、光滑,有粗细型号区分,软管近端处有一塞子,下端有一固定夹,远端处有5个小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更适用于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湿化,既可以将湿化液分散成微雾且避免出现湿化过度的现象,又可以将微雾作用于深部气管及细小支气管,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湿化状态,使痰液黏稠度降低,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机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图。
图1中,1.氧气管,2.前端接口,3.药杯,4.射管,5.杯盖,6.带滤网的管道,7.塞子,8.固定夹,9.一次性软管,10.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有一个药杯3,药杯的顶端有杯盖5,可打开杯盖向药杯内注入雾化液,药杯的一端有一前端接口2,前端接口的外侧与氧气管1连接,内侧与弯曲向下的射管4连接,药杯的另一端与带滤网的管道6相连,可将湿化液形成的微雾,分散成更细小的微雾,管道的另一端接一次性软管9,软管材质柔软、光滑,有型号区分,软管近端处有一塞子7,下端有一固定夹8,远端处有5个小孔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打开杯盖5向药杯3内注入适量的雾化药液,再将前端接口2的外侧与氧气管1连接,调节氧气流量至8~10L/min,观察小孔10有微雾冒出,将软管9的塞子7塞紧,并插入患者的气管套管内至有阻力为止,开始对患者的气道进行雾化湿化,软管9下端有一固定夹8,可固定于衣服上,当药杯3内的湿化液雾化用完后,松开固定夹8,将软管9与管道6断开,并接在负压吸引器的吸引管上,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及时的吸痰,最后软管9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其余部分消毒后可再次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佩丽,未经徐佩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63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