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膨胀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0031.9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6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苏运宇;张亚国;宋培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22 | 分类号: | F16K3/22;F16K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膨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控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电子膨胀阀。
背景技术
电子膨胀阀作为节流元件因其反应速度快、准确、精度高等优点在空调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现有电子膨胀阀结构中冷媒流入管和流出管呈90°,故一般只能安装在空调室外机单元或室内机单元。对于多联机系统来说,电子膨胀阀大多安装在制冷系统室内机内部或外置到离内机不远的专用安装盒子中,存在以下问题:电子膨胀阀内置到室内机中时,噪音大,占据空间大,装配效率低。电子膨胀阀外置到室内机外的安装盒中时,影响美观,安装维修成本高。现有电子膨胀阀冷媒出口和入口方向一般为90°,流阻和沿程压力损失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膨胀阀,以解决现有电子膨胀阀液体沿程压力损失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包括阀体,阀体内形成第一腔室,阀体的两端相对设置有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沿阀体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线圈,套设在第一腔室的腔壁外侧;第二腔室,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的进口端与液体入口相连通,第二腔室的出口端与液体出口相连通,第二腔室的进口端和第二腔室的出口端同轴设置;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沿中心轴线可移动的阀芯;第一液体通道孔,设置在第二腔室的腔壁上,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液体通道孔与液体入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阀芯上设置有平行于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二液体通道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相对转动的定子和转子,定子设置在第二腔室外,阀芯与转子相连接以随转子相对定子转动。
进一步地,转子为永磁体转子。
进一步地,定子与转子螺纹啮合。
进一步地,线圈为开放式线圈。
进一步地,线圈设置有绝缘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端盖板,阀芯与转子通过端盖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线圈的通电电流大小和时间。
进一步地,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内均设置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液体在阀体内移动方向与液体进出阀体方向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可以有效减少液体流动阻力和沿程压力损失,同时能够解决噪音问题,安装简单,节省成本,提高能效。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子膨胀阀的实施例不工作时阀针处于常闭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膨胀阀的实施例阀芯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膨胀阀的实施例线圈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膨胀阀的实施例液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阀体;11、液体入口;12、液体出口;20、线圈;21、定子;22、转子;23、端盖板;24、引线接口;25、绝缘层;26、固定结构;31、阀芯;311、第二液体通道孔;32、第一液体通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膨胀阀,包括阀体10,阀体10内形成第一腔室,阀体10的两端相对设置有液体入口11和液体出口12,液体入口11和液体出口12沿阀体10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线圈20,套设在第一腔室的腔壁外侧;第二腔室,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的进口端与液体入口11相连通,第二腔室的出口端与液体出口12相连通,第二腔室的进口端和第二腔室的出口端同轴设置;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沿中心轴线可移动的阀芯31;第一液体通道孔32,设置在第二腔室的腔壁上,第一腔室通过第一液体通道孔32与液体入口11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0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